近期,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公众讨论引发了全社会关注。这场讨论背后折射出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标准缺失与认知错位。
作为投融界CEO,邹晴观察到:“预制菜行业正处在从爆发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政策规范、资本布局与市场需求正在形成合力,推动这个行业走向透明化与标准化。”
行业现状:三重动力驱动,迈向万亿市场规模
预制菜作为餐饮工业化的核心产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中国餐饮行业的B端与C端市场,重塑着产业链的价值分配与消费者的餐饮习惯。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6972亿元,2025年预计超过1.2万亿元。这一增长得益于政策引导、资本助推和市场需求的三大动力驱动。
从消费动机来看,“省时便捷”始终占据主导地位。2025年数据显示,超69.8%的消费者选择预制菜是因为其省时省力的特点。这种需求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和小型家庭结构背景下变得更加突出。
邹晴指出:“预制菜行业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市场教育,正在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对于创业者来说,现在进入市场需要更加注重品质把控和品牌建设,而非简单的规模扩张。”
认知差异:消费者矛盾心态与行业信任危机
尽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态度存在明显的矛盾心态。居家忙碌时乐享其速食便利,踏入餐厅却渴望“灶火镬气”的鲜活体验。
这种认知差异在近期关于预制菜的争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消费者反对的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商家的信息不透明。许多餐厅以“现炒”为卖点,却暗中使用预制菜,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从文化层面看,中国饮食文化强调现炒现做、色香味俱全、烟火气、手艺等要素,这些不仅是对食物本身的期待,更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美學与文化认同的体现。
邹晴分析认为:“消费者的矛盾心态实际上为市场细分提供了机会。不同场景下的差异化需求将催生多元化的商业模式,聪明的创业者应该抓住这种细分机会。”
标准化进程:国标出台在即,行业洗牌加速
行业规范方面,重大变革即将到来。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该标准首次为预制菜划定统一标准,并强制餐饮企业披露使用情况。标准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禁止添加防腐剂,并规范原料、加工、运输全流程。
其实早在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定义、禁用防腐剂、要求明示使用等细则。
这些规定提高了行业准入门槛,头部企业对冷冻隧道等投入相较于小厂更大,且更加规范,将进一步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
邹晴表示:“标准化进程将加速行业洗牌,缺乏技术实力和品质控制能力的小企业将面临淘汰,而具备合规能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给创业者的建议:透明化创新与场景化定位
对于行业内的创业者而言,当前阶段更需要以系统化思维布局未来发展。投融界CEO邹晴建议从以下几个维度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拥抱透明化:未来 餐饮企业应当主动公示预制菜使用情况,通过二维码展示食材来源、生产日期等关键信息,用透明化解开消费者“心结”。海底捞等企业已经开始在菜单上明确标注“部分预加工”产品,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注重产品创新: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口味、健康、营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酸菜鱼、小龙虾、烤鱼等水产类预制菜在C端市场销量占比27.6%,同比增速超35%,成为增速最快的预制菜品类。
把握渠道变化:线上短视频、直播平台成为消费者获取预制菜信息的首要渠道,占比相当高。同时,下沉市场和30岁以上已婚有孩人群成为新的增长点。二三线城市对新兴社交电商的偏好高于一线城市。
关注技术升级:预制菜企业应依托更先进的技术和更高标准,保障食品的安全与营养。超声协同酶促嫩化等技术可改善肉制品以及水产品的口味,同时降低营养成分的流失。
邹晴强调:“成功的企业不是那些试图隐藏预制菜身份的公司,而是那些能够清晰沟通产品价值,并提供与消费者期望匹配的企业。预制菜的价值在于为饮食提供更多元可能,而非取代现炒的烟火气。”
中国预制菜行业正在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
只有当安全底线真正筑牢,信息披露成为不可作假的明规则,品质追求成为行业共识,预制菜才能彻底摆脱身份迷思与信任危机,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意味着:在效率与体验的平衡中,唯有以标准为基、以透明为桥,行业才能在争议中不断完善,实现产业价值与消费信任的双向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