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最近又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稀土产业,但中国却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主动放弃在WTO中的某些特殊待遇。这背后到底有怎样的考量?
前段时间,G7成员国和欧盟代表在芝加哥开会,重点讨论如何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他们提出了三条措施:设定中国稀土出口的最低价、征收惩罚性关税,以及引入碳税机制。
不过,从数据来看,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远大于美国。比如今年8月,中国对欧盟的稀土磁铁出口量环比增加了21%,达到2582吨,而对美国的出口则下降到了590吨。换句话说,欧盟在嘴上说要减少依赖,实际上却更加离不开中国的供应。假如G7强行加价,最终只会让欧洲企业自己承担更高的成本。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仅有稀土资源,还掌握了完整的产业链,尤其在稀土磁体制造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今年以来,中国稀土永磁体的出口屡创新高,8月出口量达到6164吨,同比增长15%以上。像中科三环、金力永磁等企业,早已具备从矿石开采到高性能磁体生产的全链条能力。相比之下,西方国家虽然能挖矿,但很难把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更别提在成本和效率上与中方竞争。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实行了更有针对性的稀土出口管控。今年4月起,部分稀土品类需要出口许可证,企业必须说明出口的用途和最终流向。对于关系稳定的国家,审批顺畅;但对有战略风险的国家,就会严格控制。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国际规则,也让中国牢牢掌握了主动权。
面对依赖,中国内部有人提出“太空采矿”这种听起来很科幻的方案,从月球或小行星获取稀土。但现实是,这种计划成本高昂,技术尚不成熟,而且国际规则仍未统一,几乎不具备可行性。这种提议,反而折射出西方的焦虑。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国际舞台上打了一张“身份牌”。今年9月,中国宣布今后不再要求WTO给予新的“特殊与差别待遇”。这并不是妥协,而是战略调整。过去,中国“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常被西方攻击,说中国借机“占便宜”。但事实上,中国近年来几乎没再依赖相关优惠。通过主动放弃未来的特权,中国一方面保持了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益,另一方面也消除了西方借题发挥的空间。
WTO总干事对这一决定表示赞赏,认为这是中国展现大国担当的表现。实际上,这意味着中国正在从“规则的接受者”逐渐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在跨境电商、数字贸易、绿色发展等领域,中国已经开始提出并推动新的方案。
总结来看,G7的计划更多像是“自损八百”,很难真正撼动中国的稀土优势。而中国则通过灵活调整稀土出口和WTO身份问题,不仅守住了自身利益,还在国际贸易博弈中赢得了主动权。
这不是单纯的防守,而是有计划、有策略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