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日,美国政府再次面临“关门”危机。原因很简单:国会没能及时通过拨款法案,结果导致大批联邦雇员不得不被迫休假。
不过这次也不是全面停摆,比如法院系统依旧正常运转,所以整个行政体系没有完全瘫痪。
其实,美国人对政府停摆早就见怪不怪了。进入21世纪以来,因预算争议引发的停摆已经多次出现。印象最深的有两次:一次是2018到2019年,持续了35天,创下史上最长纪录;还有2013年,也因为医保改革的争议停了16天。通常情况下,两党都会先通过临时拨款法案,让政府先继续运转,再慢慢谈最终方案。久而久之,美国民众也习惯了这种政治拉锯。
但这次情况略显不同。首先是市场的反应——美股几大指数出现了波动。虽然短期看影响不算严重,但如果停摆时间拖长,经济上的麻烦肯定越来越多。更让人担忧的是特朗普和共和党里的MAGA派,他们似乎并不急着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利用停摆当作筹码来施压对手。
要理解这次僵局,必须提到美国的债务问题。特朗普在竞选时曾把“减少国债”挂在嘴边,提出过一些措施,比如建立“效率部”、削减开支等。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大而美法案》虽然砍掉了部分医疗和科研预算,却又实施了减税政策,最终结果是债务不减反增。到2024年,美国国债逼近37万亿美元,2025年甚至可能突破40万亿美元。其实,这并非特朗普独有的问题,早在里根执政时期,美债就经历过大幅增长,从不到1万亿美元涨到近3万亿。换句话说,美国政府债务越压越重,是几十年来累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
目前,两党争论的焦点在于临时拨款法案。民主党希望继续维持奥巴马时期的医保改革,让更多低收入人群享受补贴和医疗保障;而共和党则要求通过拨款法案时不要附加这些条件。他们更强调缩减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理念上的分歧,让谈判变得格外艰难。再加上民主党内部缺乏统一的领导声音,时常在关键问题上退让,这也让共和党在博弈中更强势。
要想真正解决债务危机,无非两条路:开源和节流。
- 开源:也就是增加税收。民主党提出过针对富人征税、推数字税、碳税等想法,但缺乏具体执行方案。而共和党一直把减税当作政治原则,不可能轻易让步。更现实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流动自由,美国一旦加税,企业就可能转移到低税国家,比如爱尔兰或开曼群岛。OECD提过15%的全球最低企业税,但落实进展缓慢,美国也没完全执行,因此想靠加税补缺口,难度极大。
- 节流:也就是减少开支。美国政府效率不高,浪费不少,但改革空间巨大且风险高。尤其是社会保障占据财政大头,若要真正优化,势必触动庞大的中老年群体利益,两党都担心失去选票,因此迟迟不敢下手。
特朗普当年给选民描绘过“轻松解决债务”的美好蓝图,但现实并没有奇迹。全球许多国家都面临财政赤字,美国的问题尤其突出。政府停摆表面上看是政治角力,实际上反映的是国债压力与体制矛盾。
两党在债务问题上始终找不到有效答案:共和党的减债承诺难以兑现,民主党的方案又停留在口号层面。结果就是,美国继续在债务和政治僵局的循环中打转。若局面长期下去,不仅会拖累本国经济,带来通胀、就业等风险,还可能因为美元的国际地位,给全球金融体系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未来,双方如何妥协、美国国债是否继续攀升,都值得持续关注。毕竟,这不只是一次政治斗争,而是关乎美国体制深层问题的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