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国对美国的稀土磁铁出口一下子骤降。
这还不是巧合,因为就在不到一个月后,美国和澳大利亚高调签下了一份85亿美元的“关键矿产协议”,说是要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看起来像是商业数据的波动,背后其实是战略层面的“你来我往”。
中国出手调控,美澳联手反制,稀土这把看不见的“牌”,正被打得不动声色但火药味十足。
这场博弈,不仅是关税、合同和吨位的事,更是产业链、技术主导权乃至国家安全感的较量。一个出口数据的变化,牵动的是全球高科技制造的神经。
美澳联盟上桌,但这副牌没那么好打
看起来,美澳这次签的协议很有气势:85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建设完整的稀土供应链,还打算以“最低价格机制”来对冲中国的低价优势。
但一层层拆开来看,问题比热情还多。
澳大利亚虽然稀土资源丰富,但加工环节离不开中国技术。
像镧和铈这些中低端稀土的分离工艺,目前全球专利大头还握在中国手里。
美方那边更尴尬,加州曾经有个稀土矿,环保不过关直接停产。这就好比你有一锅好米,但没锅没火,也没电。
在产能方面,中国仍有着压倒性优势,但要知道,中国每年稀土氧化物处理能力已经超过30万吨,规模完全不在一个量级上。
这就像一个小作坊想跟世界工厂比拼产能,现实就摆在那。
更现实的是时间问题,业内普遍认为,从协议到真正建起一条能用的完整产业链,少说五年,多则十年。
这段时间中国的稀土加工技术早就更新到第四代了,别人还在打地基,中国已经在做智能回收了。
所以,美澳这场布局看着很有战略味,但短期内很难撼动中国的主导地位。
更何况,光有钱和资源还不够,还得有经验、技术、产业协同和政策协调,这些都不是一笔投资能一蹴而就的。
中国出牌不硬碰,但招招打得准
这次中国对美稀土出口减少,并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一种“分层操作”。
不是不卖,而是看你是谁、干什么用、用在哪里。
这种“有的放矢”的方式,既避免了全面对抗,又精准传递了信号。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稀土产业链不是靠一个矿撑起来的,而是从矿山到冶炼、再到回收的全链条掌控。
世界上90%的稀土加工都发生在中国,这不是偶然,是几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协同的结果。外面想复制,不只是砸钱就能解决的。
在资源安全上,中国也没停步。
比如在非洲,已经投资开发了赞比亚等地的新稀土矿,还和俄罗斯讨论联合开发北极矿带,这些都是为了给自己多备一手,也削弱西方搞资源联盟的效果。
而在规则层面,参考美国对芯片的做法,中国提出含有0.1%中国稀土的终端产品出口,也要经过审批。
这意味着,不仅是原材料,连带产品的流通也能被“卡脖子”。这不是简单的出口限制,是整个产业规制上的反制。
联盟难一心,产业链重构走向多极
看上去,美澳在稀土问题上拉起了战线,但这条线并不牢固。
澳大利亚的经济命脉很大程度上还得靠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占其全国出口总额的近四成,其中对华出口占比近八成,经济对中国市场依赖度极高。
真要走到“脱钩”那一步,澳大利亚自己也会肉疼。
其他国家也没那么容易站队,德国9月对华稀土进口还增长了28%,就算嘴上支持美澳的“供应链安全”,但脚下还是往中国的市场走。
欧盟、日本、韩国虽然都名义上参与了美方倡议,但私下里都在找中国谈合作,毕竟稀土这事关高端制造,谁也不想把命脉交给一个还没建成的“备用系统”。
中国也不光是防守,像“稀土+”计划,就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规则制定权的尝试。
比如和俄罗斯合作北极矿区,不只是为了拿资源,也是为了在全球稀土市场参与定价机制和出口政策的制定。
技术输出也是一招,比如向东南亚转移部分加工环节,既拓展了朋友圈,也分散了风险。
这场博弈看似围绕资源,其实比拼的是产业生态和规则能力。供应链这事,拼的是稳、准、广,而不是谁喊得响。
小结:技术为本,节奏为王,中国稀土仍握主动权
9月出口减少,是信号,也是手段。美澳联盟看起来阵势不小,但想真正改变全球稀土格局,还差了个“技术护城河”。
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专利数量占全球67%,而且更新快、成本低、效率高。就拿一个数据来说,美国的稀土精炼耗电量是中国的三倍,电网能不能带得动都还不好说。
历史已经给过答案,2010年中国对日本实施稀土出口限制后,日本曾重金投入越南稀土矿,十几年过去,收效甚微。
市场规律和产业路径,不是靠“政治驱动”就能逆转的。
这场稀土之争,远不只是矿石的买卖,而是关于谁主导未来科技产业的“隐形战争”。
而中国,依然握着主动权,只要节奏不乱、定力不失,就不会被轻易瓦解。
资源是牌,技术是底,节奏才是胜负手。中国稀土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参考来源:
涉关键矿产,美澳签署协议——2025-10-22 08:32·北京日报客户端
美澳关键矿产协议被指意在“对抗中国”,中方回应——2025-10-21 15:59·直新闻
美澳稀土协议,回避了现实难题——2025-10-22 13:58·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