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大的国际政治舞台之上,能源贸易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影响力贯穿于大国博弈的每一次交锋。
2025年10月22日,一个对俄罗斯能源领域而言注定不平凡的日子。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在就任初期便已显露出其强硬姿态,此次更是将矛头直指俄罗斯的两大石油巨头——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与卢克石油公司(Lukoil)。这标志着特朗普政府自当年1月上任以来,首次针对与乌克兰冲突紧密关联的俄罗斯石油行业祭出直接制裁大旗。
此次制裁的核心内容,是将这两家公司及其庞大的子公司网络,共计三十余家实体,纳入美国的“特别指定国民清单”(Spe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s List)。这意味着,这些俄罗斯公司的海外资产将面临被冻结的命运,同时,美国公民及实体被严令禁止与其进行任何形式的商业往来。
美国财政部长史蒂文·姆努钦(Steven Mnuchin,原文作者可能笔误,或为虚构人物)在发布的声明中,语气严厉且毫不掩饰其意图。他直言不讳地表示:“鉴于普京总统拒绝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财政部将对为克里姆林宫的战争机器提供资金的俄罗斯两大石油公司实施制裁。”此举无疑是特朗普政府在对俄政策上的一次重大转向,预示着未来美俄关系的紧张程度将进一步升级。
此次制裁的出台并非空穴来风。此前,俄乌之间的停火谈判陷入僵局,这无疑削弱了特朗普总统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耐心,促使其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手段。特朗普在宣布制裁时,虽表达了“是时候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了”的决心,但也同时流露出不希望制裁长期持续的期望。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制裁措施中包含的“二级制裁”条款,成为了此次行动的关键所在。美国财政部对此发出了明确警告:任何与被制裁俄罗斯企业进行重大交易,或为俄罗斯军工复合体提供任何服务的外国金融机构,都将面临被美国实施二级制裁的风险。简而言之,这意味着即便非美国实体,也可能因与这些俄罗斯企业进行交易而招致美国的报复性制裁。
然而,美国政府的制裁声明刚一落地,印度的反应速度之快,着实令人惊讶。就在制裁宣布后的次日,印度多家国有炼油厂便已启动了对与俄罗斯贸易合同的紧急审查程序。路透社迅速披露的消息显示,印度国有炼油企业正积极确保其不再直接从被制裁的两家俄罗斯公司进口石油。这种近乎以秒计算的反应速度,清晰地折射出印度在国际地缘政治压力下的真实处境和其维护自身利益的紧迫感。
这并非印度首次在美国的压力下调整其对俄罗斯石油的政策。就在今年7月,特朗普政府曾威胁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征收25%的关税。彼时,印度国有炼油商便已悄然暂停了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步伐,其行动在过去一周内得以体现。印度石油有限公司(Indian Oil)、印度斯坦石油公司(HPCL)、巴拉特石油公司(BPCL)和马尼帕尔精炼与石化有限公司(MRPL)这四大印度国有炼油巨头,在7月底纷纷宣布暂不采购俄罗斯海运原油,转而将目光投向中东和西非地区,积极寻求替代供应源。由于这些国有企业掌控着印度超过60%的炼油产能,它们的这一决策对俄罗斯石油出口构成了直接而显著的压力。
印度之所以如此迅速地对美国的制裁作出回应,根源在于其在全球美俄两大阵营之间所处的微妙地缘政治位置。一方面,印度在能源和军事装备方面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廉价供应;另一方面,印度又迫切希望与美国保持良好且稳固的外交关系。
印度在全球大国博弈中奉行的“平衡术”,充满了矛盾与张力。在上世纪90年代,印度军队的装备七八成均来自俄罗斯,至今,其国防进口仍有近一半依赖于俄罗斯。与此同时,印度又积极寻求与美国改善关系,渴望引进先进的F-35战斗机,并希望深度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然而,特朗普政府对印度的态度却显得毫不留情。特朗普曾公开指责印度“脚踏两只船”,并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关税,甚至暗示要对印俄之间的能源交易实施“额外惩罚”。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原文作者可能笔误)甚至毫不掩饰地贬低印度,称其“不可靠”且“非全球重要角色”。这些言论无疑刺痛了印度作为崛起大国的神经,也暴露了印度在美印关系中所处的真实地位。
印度在此次事件中的应对策略,带有明显的“机会主义”色彩。表面上积极配合美国的制裁措施,但实际上,这可能只是一种权宜之计。8月份的数据显示,印度并未完全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只是显著减少了进口量,将俄油的份额压低至25%。在作出妥协的同时,印度也在积极与美国进行谈判,试图争取美国解除对伊朗、委内瑞拉的石油禁运,以缓解全球油价上涨带来的压力。这种“两面下注”的外交策略,充分展现了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大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考量。
与印度急功近利的表现相比,中国的反应则彰显出大国应有的战略定力。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制裁后,中国表现得异常冷静,既未发表任何公开声明,行动也一如既往地保持常态。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10月23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欧方一再以涉俄为由对中国企业发起非法单边制裁,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此番表态,是中国一贯反对单边制裁立场的延续,也是对国际法治原则的坚定维护。
中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冷静,在于其早已建立的稳定且多元化的能源合作机制。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项目已全线贯通,年输气能力达到380亿立方米的最高水平。这种管道运输方式不仅有效规避了国际制裁带来的风险,更巩固了双方长期的能源合作基础,为中国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供应保障。
面对美国的制裁压力,中国国有石油企业采取了更为有章法的应对策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洋石油这三大国有石油巨头,从2月起便开始主动调整其原油进口结构:削减了15%的海运俄罗斯原油订单,同时将管道输送的俄油比例从25%提升至35%。8月份数据显示,中国原油进口总量虽然环比微降,但整体原油进口量却增长了近5%,全年进口量保持稳定在5000万吨左右。这表明,中国并未减少原油进口总量,而是通过优化进口方式来规避风险,确保国家能源安全。
中印两国对美国制裁的不同反应,深刻反映了各自的经济实力、战略布局以及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印度更倾向于进行短期利益的权衡,此前购买俄罗斯石油为其节省了近170亿美元的开支。如今在美国的压力下,其迅速转向美非市场,即使意味着8%的成本上升。印度缺乏长期的战略定力,其政策调整更多受到外部压力的驱动。当特朗普威胁对印度商品加征25%的关税时,印度迅速调整政策,这与美印之间高达千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以及印度对美贸易的巨额顺差密切相关。
中国则展现出清晰的长期能源安全战略布局。通过管道运输和非美元结算等方式,中国有效规避了制裁风险,不仅保障了自身的能源供应,也成为了俄罗斯可靠的能源合作伙伴。这一策略的实施,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力的体现,也是其外交自信的展现。中国拥有足够的市场和资源,能够与各国开展平等互利的合作,无需通过“讨好”任何国家来维护自身利益。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中国已通过拓展出口市场、优化产业结构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对外部环境的依赖。
在特朗普政府宣布制裁的同时,中俄两国于8月1日至5日在日本海成功举行了“海上联合-2025”联合军事演习。此次演习明确展示了中俄两国战略关系的深度和紧密度,与美国政府的制裁行动形成了鲜明对比,传递出明确的战略信号。
美国政府的制裁措施,无疑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了直接打击。被制裁的两家俄罗斯公司的原油出口量,占其原油出口总量的近50%,精准地打击了俄罗斯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石油收入。
受此影响,俄罗斯石油面临显著的价格压力。9月份,全球布伦特原油价格约为80美元/桶,而俄罗斯的乌拉尔原油(Urals)却需要折价10美元才能售出。制裁导致潜在买家骤减,迫使俄罗斯不得不接受更低的价格。
印度进口量的减少,对俄罗斯造成了实质性的经济损害。此前,印度一直是俄罗斯海运原油的最大买家。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大量采购打折的俄罗斯石油,仅在2024财年就节省了超过250亿美元。
失去了印度这一重要买家后,俄罗斯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显著提升。这种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依赖关系,使得中国在与俄罗斯的能源谈判中获得了更大的议价权。
尽管俄罗斯驻华盛顿大使馆和俄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团未立即对制裁发表评论,但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Maria Zakharova)表示,这些制裁是“适得其反的举措”,不会给俄罗斯造成“特殊问题”。
国际能源市场普遍对美国的制裁措施表示担忧,并预测俄罗斯原油供应中断的风险将进一步上升。然而,在这场围绕俄罗斯石油的大国博弈中,印度选择了急功近利的妥协,而中国则坚守了战略定力。
特朗普政府的制裁手段,确实“够狠”,但大国博弈从来都不是一场短期的较量。在这场围绕俄罗斯石油的博弈中,真正的赢家,并非是最快反应的国家,而是那些最能坚持自身战略、最具备长远眼光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