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元花一个月”“菜市场 8 点后扫货”…… 这些最近几个月的互联网热话题,看着夸张,却慢慢成了年轻人的生活现实
闲鱼 2024 年 6 月的数据显示,95 后用户占比超 45%,现在的年轻人不光把 “反向消费” 当新准则,还把 “六戒” 当成人生信条
毕竟这么多年工资没涨多少,房租却月月要交,这说明年轻人不再为虚荣心和品牌溢价花钱,这种个人选择正在悄悄改变社会经济逻辑
十几年前的年轻人爱买带商标的奢侈品,苹果刚进中国时有人为买新手机卖肾,还有人为买 LV、香奈儿包,连续几个月只啃白馒头,把自己饿瘦
但现在的年轻人不盲目买品牌和奢侈品了,更看重性价比和实用性,还搞出 “戒烟酒”“戒外卖”“戒冲动购物”“戒品牌溢价”“戒过多付费会员”“戒不必要的社交消费”,核心就是 “少花钱”
以前背奢侈品包会被高看,现在挣得不多还买,只会让人觉得爱面子,甚至怀疑精神有问题
在小红书和抖音搜 “大牌平替”,出来的单品点赞量比正品还高。
这直接导致法国开云集团 2 月 11 日公布 2024 年业绩时说,Gucci 去年销售额同比降了 51%,LV 集团总体收入也降了 2%,营业利润下滑 14%。
鸿星尔克、安踏、特步这些国产品牌的直播间,人数和购买量都比耐克、阿迪达斯高,不就是因为耐穿又便宜嘛。
年轻人平时买菜也不去超市了,觉得超市东西贵,随便买就超 100,不如用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把收货点订在小区商店,下班一提,又方便又便宜。
偶尔想出去吃一顿,坐到店里第一件事不是看菜单,是打开美团、抖音找便宜团购,能省就省。
至于视频平台、小说网站的会员,年轻人也不想买了,要么在朋友圈求借会员,要么网上找免费资源,能不多花就不多花。
年轻人选 “六戒”,不是想显个性,戒的也不是消费本身,是无效消费。
“六戒” 背后都是实在的困境,首先 Z 世代的经济周期和 70、80 后不一样,上一辈入职的 90 年代到 2010 年,正是经济好的时候。
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的长波周期理论说,1782 年到现在 240 年分 5 轮周期,每 40 到 60 年有一次技术创新驱动的周期,还要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
2000 年是互联网开端,本轮周期从 80 年代开始,2000 到 2007 年是繁荣期,2008 年次贷危机后走向衰退,就算不好也是春天的倒春寒,能忍。
但现在正处在萧条期,也就是康波周期的冬天。
70 后、80 后大多 90 年代到 2000 年入职,2000 到 2010 年就有资产买房、结婚,人生能预测,努力有回报。
可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 2020 年后毕业的,平均月薪也就 5000 左右,有的文科生还不到,真是 “天天上班苦哈哈,一问工资 2800”。
挣得少就算了,物价和房租还一个劲涨,为了减轻压力,他们只能戒掉非刚需的东西。
除了爱薅羊毛、买二手,年轻人还故意延后结婚生子,2024 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只有 610.6 万对,同比降了 20.5%,创了历史新低。
结婚意愿降了,生育意愿也跟着降,预计 2025 年出生人口会跌破 900 万,甚至可能不到 800 万。
年轻人作为重要消费群体,选反向消费、搞 “六戒”,肯定会对经济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那些靠营销的品牌,比如 LV、香奈儿这样的奢侈品,还有 HM、ZARA 这样的快时尚,现在已经被年轻人抛弃了,奢侈品是品牌溢价太严重,快时尚是质量差,尤其是 HM,网上全是吐槽穿几次就不能穿的帖子
以后这些品牌恐怕得琢磨,怎么从吹 “品牌溢价” 改成注重质量和性价比
与之相反的是共享、租赁、二手交易这些有 “循环理念” 的商业模式,年轻人还爱买节能节水器具、可循环办公产品,甚至用步行、公交、共享出行代替打车、开车
这说明短期看反向消费对经济不好,但从推动绿色经济的角度,对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很重要
总之,从 “买买买” 到 “戒戒戒”,年轻人的消费转变既是经济压力的体现,也是消费文明进步的信号,这场变革虽然会有阵痛,但肯定能催生出更务实、更可持续的经济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