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房地产在很多人心中,一直都是财富的象征性行业,但如今房产已显露出行业寒冬。
二手房成交量跌至低位、门店接连关闭、一线从业者批量失业,尤其是那些行业巨头看上进去更加一蹶不振。
而反差之下,部分本地小型中介却在逆势扩张,甚至在绝境中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在如今房地产遭遇寒流的情况下,这些小型中介为何能独善其身?那些行业巨头又为何不能效仿小型中介的道路。
楼市为何扛不住了?
近期网上疯传“上海老牌房地产中介巨头一夜裁员8000人”的消息,尽管这一数字尚未得到官方盖章确认,但从多方信源反馈来看,当下上海房产中介行业的“寒冬”已无需遮掩。
一线经纪人批量失业,原本负责技术支撑的研发团队数百人突然接到离职通知,要求当天办理手续。
居民区周边曾密集分布的中介门店接连关店,“西装小哥站门口揽客”的场景越来越少见——这些真实发生的现象,都在印证行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中介行业的困境,核心症结在于房地产交易市场的“量价双跌”。
以上海二手房市场为例,当前成交量已跌至历史低位,部分区域甚至接近“冰封”状态,房价也进入持续阴跌通道。
要知道,房产中介的生存根本就是交易流水,没有成交就没有佣金收入,企业自然只能通过裁员、关店缩减成本。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中介平台此前推出的“隐藏历史成交价”操作,进一步加剧了行业困境。
这种做法不仅违反《民法典》中关于中介“如实报告交易相关信息”的义务,还让买卖双方失去了直观的价格参考。
房东不敢轻易定价,怕卖低了吃亏,购房者不敢轻易出价,怕买高了上当,双方议价效率大幅下降。
原本能快速促成的交易变得拖沓,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交易节奏放缓,像贝壳这样的头部机构也因此出现业绩严重下滑。
从市场格局来看,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老牌中介此前已垄断了80%以上的成交份额,本应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却依然难逃裁员关店的命运,这背后还有“需求枯竭”的推手。
过去多年,楼市的刚需群体已被大量消耗,剩下的潜在购房者多持观望态度,毕竟谁也不愿在房价下跌周期入手,担心每年资产缩水。
曾经“一条街开十几家中介”的内卷场景,如今成了“僧多粥少”的尴尬现实,行业生存逻辑彻底被打破。
就在多数中介机构挣扎于裁员关店时,一批本地小型中介却逆势扩张。
传统中介的网红转型困局
前段时间上海长宁路53号的某中介门店刚开业,虹口的第四家门店已在装修,如今应该也已经开业。
这类中介能“逆势翻盘”,靠的是两套“秘密武器”。
第一套就是颠覆行业的提成模式,传统中介给经纪人的提成仅为5‰-8‰,而它们直接将“公司利润的70%”分给经纪人,比如创造1万元利润,经纪人能拿7000元。
还有一个是节日福利到位,中秋发红包、过年有补贴,入职近一年的员工已拿过四次红包,每次金额不少于500元,即便团队扩大到30多人,公司仍坚持聚餐加发红包,氛围吸引力远超传统中介。
更关键的是,这类新兴中介抓住了“自媒体卖房”的风口。
以“小张”“小王”(化名)为代表的房产博主,用上海话讲段子、拍房东砍价的真实场面,把“卖房”变成了“内容带货”。
在拍摄房东急着降价的片段,他们还会用生活化的语言讲解房源优势,视频在各大平台传播时能“破圈”,触达原本不在传统中介客户池里的购房者。
这种方式不仅获客效率高,还能精准筛选出“有真实购房意愿”的客户,避免传统中介“带假客户看房”的无效操作,实现“几何级获客”。
反观传统中介巨头,并非没意识到自媒体的重要性,它们也尝试培养内部员工做网红,但转型之路始终磕磕绊绊,核心问题出在“激励机制”和“机制僵化”上。
传统中介给网红员工的提成,仍沿用老一套的低比例,导致员工陷入“帮公司年赚50万,不如自己单干赚200万”的选择困境。
同时传统中介依赖自有APP的流量闭环,不愿打破原有模式,既学不会新兴中介的高提成策略,又无法像自媒体那样实现流量裂变,最终在转型中节节败退。
而现在行业转型网红的趋势下,很多行业内幕也都被曝光出来。
规范行业乱象
在行业寒冬和自媒体冲击下,部分中介逐渐爆出了之前为了成交,使出了不少“灰色套路”。
有些“黑中介”为了逼房东降价,故意带假客户看房,用“客户只出这个价”“再不卖就没人要了”的话术PUA房东。
有的甚至虚报低价,先骗房东报出底价,再把底价透露给购房者,靠“两头压价”促成交易。
更极端的案例里,中介为了让房东降价60万,反复用“市场要跌”“你的房子有缺陷”等话打击房东心态,直到房东妥协。
这些操作看似能快速成交,实则已触碰法律红线。
根据《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中介隐瞒真实价格、伪造客户信息的行为,一旦被查实,机构会被取消网签资格,并处3万元罚款,涉事经纪人也会被罚款1万元。
此前已有多地中介因“虚假带看”“恶意压价”被处罚,只是行业内仍有部分人抱有侥幸心理,继续用套路谋生。
而且有些人不明白其中的套路,更不懂国家的规定,无形中就跌入了陷阱中。
9月30日,北京房地产中介协会发布十项倡议,明确禁止中介“虚假带看、恶意压价、唱衰市场”。
要求所有房源的报价必须真实可追溯,还提出要建立“中介信用档案”,将违规行为与信用挂钩。
这一倡议虽不是强制性法规,却为行业划定了“红线”,无论是靠自媒体破局的新兴中介,还是挣扎转型的传统中介,都不能再靠“套路”生存,必须回归“合规获客、如实服务”的本质。
结语
楼市中介行业的“套路时代”早该结束了,买卖房子对普通人来说是人生大事,中介的价值应是“搭建信任桥梁”,而非“钻空子赚快钱”。
北京协会的倡议只是开始,未来行业的竞争核心会从“谁会套路”变成“谁更合规、谁服务更好”。
只有认清这一趋势的中介,才能在长期发展中存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