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与递表,老兵再度上场
今天是国庆假期的第七天,也是A股休市的第七天。
趁着市场短暂“静音”,我们来聊聊最近小火的一支股票。9月22日,这支老牌锂电材料股迎来了久违的高光时刻。
当天上午,天赐材料接连抛出两条重磅消息:其一,其全资子公司九江天赐与瑞浦兰钧达成合作,签订了一份电解液长期采购协议,涉及电解液总量不少于 80 万吨;其二,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双喜临门的消息,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的热情。短短几天内,天赐股价一路飙升,盘中一度冲击涨停,股价暴涨超77%,市值超730亿元。
这对于经历了两年利润暴跌、股价腰斩的天赐材料而言,无疑是一场“久旱逢甘霖”。而对天赐的创始人徐金富来说,更像是命运对其创业生涯的第三次垂青。
从上世纪80年代在广州为“蓝月亮”代工起家,到90年代医药中间体创业折戟,再到2000年代初押注锂电材料,徐金富成为了浙江杭州富阳首富。
他的故事,是中国民营企业家三十年跌宕起伏人生的缩影。而如今,已年过花甲的他再次出征资本市场,带领天赐材料踏上全球化的新征程。
一个做洗发水原料的代工厂,如何变身为全球电解液龙头?天赐材料的故事,远比一份IPO招股书更精彩。
故事要从1987年说起。
那一年,广州的改革开放浪潮席卷而来,中科院广州分院的年轻科研人员徐金富,和几位同学一起下海创业。起初他们只是做实验室化学品,没想到几年后团队仅剩四人,却意外催生了“蓝月亮”的前身——道明化学研究所。
彼时,洗发水、沐浴露正逐渐成为城市家庭的新消费象征。徐金富身为技术骨干,与搭档、蓝月亮创始人罗秋平一道,靠着自建研发体系在日用化学赛道摸索前行。
凭借蓝月亮的成功,徐金富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90年代初,他离开蓝月亮,回到浙江老家,与当地国企合作研发医药中间体,结果两年烧光资金,创业以失败告终。那次挫败让他损失了六七成的积蓄,也让他深刻意识到:技术路线再好,商业模式选错照样会使企业覆灭。
1995年,他重返广州,从零重启老本行——日用化学材料。凭借多年的行业积累和人脉,他稳扎稳打,拿下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等国际巨头订单,逐渐成为中国日化原料的隐形冠军。
然而,徐金富不满足于“小富即安”。
2004年前后,他敏锐察觉到锂离子电池产业的曙光。智能手机、新能源车的兴起,意味着化工产业的下一座金矿正在成形。
那一年,他果断跨界,带领团队切入锂电材料赛道,最终聚焦电解液——一个与精细化工高度契合、又有望成为行业核心的方向。2007 年,他重金启动六氟磷酸锂产线建设与技术研发,后续逐步掌握电解液核心原料的自主供应。这次大胆押注,成为天赐材料命运的转折点。
2014年,天赐材料登陆深交所。2016年,新能源车爆发,六氟磷酸锂价格暴涨,公司业绩随之翻倍。那一年,天赐的净利润暴增近两倍,其中电解液营收占比超过三分之二。
从蓝月亮代工厂到新能源核心材料龙头,徐金富三次创业,走了近30年。他深知,命运的齿轮不会永远顺时针转动。
回看最近几年,天赐的日子并不好过。
2022年,公司营收223.17亿元、归母净利润55.39亿元,风光无限。然而2023年起,行情急转直下:上游锂盐、六氟磷酸锂产能疯狂扩张,叠加下游新能源车增速放缓,电解液价格开启“雪崩模式”——从2022年的4.83万元/吨降至2023年的2.30万元/吨,2024年进一步跌至1.38万元/吨,两年内跌幅达71.4%。
价格雪崩直接导致利润坍塌。2023年,天赐材料归母净利润降至24.75亿元,同比下滑56.6%;2024年净利润仅4.84亿元,同比再降80.5%;毛利率从2022年的25%跌至2024年的17%,两年利润蒸发超90%。昔日“千亿市值俱乐部”成员,市值一度跌至不足300亿元,仅为巅峰时期的三分之一。
更糟的是行业“内卷”。头部企业竞相扩产、低价抢单,客户压价空间极窄,部分项目甚至陷入“恶性招标、赔本供货”的怪圈。
财报也透露出隐忧——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70.8%降至2024年的58.7%,最大客户宁德时代的收入占比从54.5%降至40.0%;同时,存货攀升、现金吃紧,公司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港股融资来修复财务。
业绩承压之外,天赐还卷入了多起技术泄密风波。
2021年,天赐前总工程师李某违反竞业协议,将六氟磷酸锂核心配方泄露给竞争对手永太科技。案件历经三年,2024年一审法院判处李某有期徒刑四年四个月,罚金450万元,违法所得全数追缴;2025年9月二审改判为有期徒刑三年三个月,罚金与追缴金额不变,天赐实现刑事胜诉。随后公司提起民事诉讼,向永太科技及相关方索赔8.87亿元,创下国内锂电行业知识产权诉讼金额纪录。
此外,2022年天赐材料发现金石资源旗下子公司的五氟化磷生产工艺疑似抄袭自家专利路线,遂起诉侵权;2024年底,天赐申请撤诉重审。事实上,天赐早在2017年就因卡波姆配方泄密案胜诉,获赔3000万元。
时代在变。如今司法对商业秘密保护愈发严厉,近年锂电行业判例频现重刑和高额赔偿,企业也从“被动防守”转向“主动维权”。天赐的连续胜诉,既是对自身技术护城河的维护,也是对整个行业的一次警示:偷技术的时代,正在远去。
熬过寒冬,才有春天。
2025年三季度,六氟磷酸锂价格止跌回升约20%,下游新能源车销量回暖,电解液订单逐步恢复。
2024年,天赐的全球电解液出货量第一,市场份额35.7%;六氟磷酸锂自供率接近 100%,成本较同行低 15%-20%;核心客户涵盖宁德时代、比亚迪、特斯拉等全球头部电池与车企。规模、成本、技术三重壁垒,成为了它挺过低谷的底气。
财务面也出现实质性转折。2025年上半年,天赐材料交出了一份久违的“正增长”成绩单——营收同比增长28.97%至70.29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长12.79%至2.68亿元,核心电解液业务收入同比大增33.18%。经历两年利润腰斩后,公司终于迎来了业绩拐点。
时间来到2025年9月22日,天赐材料再度成为行业焦点。根据当日公告,瑞浦兰钧将在2025年至2030年间,向天赐材料采购不少于80万吨电解液,平均每年约15万吨,单月采购峰值2万吨——这是天赐材料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长期订单。而在2025年7月,天赐刚与楚能新能源签下55万吨电解液采购合同,两笔订单合计135万吨,几乎锁定未来五六年的主要产能。
同一天,公司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拟通过H股融资支持全球化布局——募资重点投向摩洛哥年产15万吨电解液及配套锂盐基地,辐射欧洲电池厂与车企。
长单意味着“业绩锁仓”,IPO意味着“全球化破局”。一个稳定基本盘,一个打开新的增长极,二者叠加,构成了资本市场最喜欢的组合拳。
9月底,天赐股价连续上扬。9月29日盘中一度涨停,触及35.86元,较2025年6月的夏季低点累计反弹超80%。资金净流入、市场情绪修复,投资者终于看到了久违的“确定性增长”信号。
天赐材料的成长,恰是中国电解液行业从“依赖进口”到“全球主导”的缩影。
2000年前后,全球电解液市场被日本企业垄断,六氟磷酸锂完全依赖进口,成为制约中国锂电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
2007年起,以天赐材料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突破技术壁垒,逐步打破日本企业的垄断。2014年,国内电解液国产化率突破90%,为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爆发奠定基础。2017年,天赐材料电解液全球出货量超越日本企业,成为全球龙头;2024年,全球电解液CR5达78%,天赐材料(35.7%)、新宙邦(18.2%)、国泰华荣(12.1%)位列前三,中国企业彻底主导全球市场。
如今,行业竞争已从“技术突破”转向“综合实力比拼”: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降本,通过海外建厂贴近下游客户;中小厂商则因成本高、订单少加速出清,行业进入“龙头内卷”阶段。
回到9月22日的那份招股书,天赐的全球化雄心昭然若揭。
过去几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始终偏低,2022年至2024年天赐的海外营收占比分别为4.1%、4.38%、4.5%。国内市场产能密集、价格战激烈,要想回到可持续盈利水平,出海已是必选项。
摩洛哥项目正是这一战略的核心——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车市场,但当地电解液产能不足,依赖进口;天赐的摩洛哥基地投产后,可近距离服务欧洲客户,降低物流成本,规避潜在贸易壁垒。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A+H两地上市正成为新能源龙头的新趋势。2025 年以来已有宁德时代、中伟股份等锂电企业向港交所递表,市场短期反应普遍正向。对天赐而言,港股不仅是融资通道,更是走向全球产业链的“身份标签”,有助于吸引海外机构投资者,提升国际知名度。
这场突围战,也处在一个复杂的宏观背景上。
首先是外部风险增加,2025年10月1日美国政府因预算僵局“关门”,全球市场短期震荡,避险情绪升温,资金从成长板块流出。但长期看,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放缓紧缩,更有利于新能源等成长行业。
其次是主题资金轮动,今年以来AI与新能源板块资金轮动频繁,对天赐而言,应对之道是用确定性的订单与海外项目抵御资金流向变化的冲击。
第三是产业预期修复,三季度以来新能源车销售持续增长,国内渗透率稳步提升,欧洲、东南亚订单回暖,下游需求带动上游材料订单恢复,政策面也释放积极信号,为龙头企业提供稳定环境。
放眼整个锂电材料行业,天赐并不是唯一一个在逆势中突围的玩家。
过去一年,电解液板块经历了从高位暴跌到企稳反弹的周期,几乎所有企业都在经历“去库存、保现金”的阵痛。头部公司如新宙邦、多氟多纷纷加快海外布局,押注欧洲和中东市场;国泰华荣、东科新材则在国内深耕降本路线,试图在价格战中稳住份额。与此同时,下游车企和电池厂的集中度持续提升,产业链议价权正从材料端向整车端转移。
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规模、成本与原料自给成为生死线。谁能撑过价格低谷,谁才能在下一轮周期中重回巅峰。天赐材料选择在此时递表港股,不仅是融资动作,更是对自身“龙头地位”的再确认。
从代工洗发水起家,到问鼎全球电解液龙头,再到赴港IPO开启全球化,徐金富用三次创业,跑完了从“本土代工厂”到“全球化制造商”的闭环。
他经历过日用化工的红利期,也吞下过医药创业的苦果;见证过锂电的暴富神话,也穿越过价格雪崩的至暗时刻;既用技术突破打破国外垄断,也用法律守护护城河。
天赐材料的突围之战远未结束。
新能源的浪潮未歇,中国制造向全球产业链上游突围、争夺话语权的征程仍在继续。市场在变,逻辑未变。无论是周期上行的狂欢,还是价格雪崩的阵痛,能决定企业命运的,始终是现金流、护城河与执行力。
对年过花甲的化工老兵徐金富而言,这场跨越三十年的创业突围,从来不是一场赌局,而是一种对“做实业、守创新” 的坚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