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民营企业里的那些传奇人物,刘永行绝对算得上一个低调却硬气的代表。
2025年9月刚出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上,东方希望集团以2024年1784.1亿元的营收稳坐第39位,这数字听着就让人咋舌。更绝的是,这家公司从1982年创业到现在,43年下来从来没上市融资,没借过一分钱银行贷款,也没拖欠过员工一分工资。
别人家企业一红眼就冲IPO圈钱,搞得债台高筑,刘永行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靠自有资金一步步滚雪球,硬是把东方希望从一个养鸡场玩儿成了全球电解铝和多晶硅的巨头。
为什么他能这么玩儿?说白了,就是抓住了实业的核心——稳扎稳打,不被短期风口忽悠走神。
刘永行这人,1948年出生在四川新津一个普通农家,那时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他年轻时在公职单位干活,收入刚够温饱,但改革开放一开闸,风向就变了。
1982年,他和三位兄弟——大哥刘永言、三弟刘永美、四弟刘永好——坐下来合计合计,觉得机会来了。二哥刘永行前阵子在街边摆摊修电器,七天就挣了300块。
这在当时可是大数目,够一家人吃半年米了。四兄弟咬咬牙,辞了铁饭碗,卖掉手表自行车啥的,凑了1000块启动资金,跑到成都郊区办了个育新良种场,主攻养鸡和鹌鹑。
起步那会儿,啥都得自己摸索。刘永行他们分工明确,有人钻研饲料配方,有人跑市场推销,没几年就做到年产鹌鹑15万只,攒下1000万原始资本。这笔钱来得稳当,现金流充裕,但四兄弟没满足于此。刘永行琢磨着,下游养殖赚的是辛苦钱,得往上游饲料钻,这样才能建起技术壁垒。
1987年,他们推出希望牌猪饲料,口号就是“养猪希望富,希望来帮助”,直戳农民心窝子。当时泰国正大集团垄断了全国一半猪饲料市场,财大气粗,直接打价格战想把新人挤出去。
刘永行他们靠本地原料便宜、人工低、运费省的优势,死磕到底,无论正大降到啥价,希望牌总能再低一分。两年下来,正大扛不住撤了,希望饲料年销量冲到10万吨,成了四川饲料老大。
生意越做越大,1991年四兄弟在成都组了希望集团,刘永行当董事长。到1994年,集团手握38家企业,年产值17亿,稳居内地民营企业头把交椅。但规模上去了,分歧也来了。
1995年,他们按平均分配原则分家,每人拿25%股份。刘永行带走13家公司,创立东方希望,继续深耕饲料。刘永言搞大陆希望,刘永美管华西希望,刘永好掌新希望,各玩各的赛道。分家没让谁掉队,反而各自发光发热。
刘永行这边,1999年东方希望完成全国布局,闲置资金堆到10亿,但饲料行业竞争白热化,利润被挤薄了。他没慌,决定多元化,先把总部从成都迁到上海浦东,方便对接国际资源。
这一步走得准,东方希望从草根小作坊摇身一变为跨国玩家,年营收从几亿蹿到数百亿。说到底,刘永行的逆袭靠的就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从街头小摊起步,硬是踩着实业台阶爬上高峰,没靠天没靠地,就凭双手和脑子。
转行重工业,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掂量掂量。刘永行却在2002年12月直接下手,在内蒙古包头砸100亿建希望工业园,搞100万吨铝电一体化,从饲料跨到发电、氧化铝、电解铝、工业硅啥的,重工领域全覆盖。
别人劝他稳着点儿,跨度太大风险高,他不听,凭着前20年攒的20亿自有资金起步,每步都量力而行。集团陆续在内蒙、河南、山西、重庆建厂,产能年年翻番,到现在氧化铝和电解铝产量全球前十,稳定供货全世界市场。
刘永行最眼热的还是新疆,那儿煤炭储量3900亿吨,一吨才几十块,品质还顶尖。用本地煤发电,就能低成本融铝,省了西煤东运的碳排放和运费。从1995年起,他就派人去考察,跑了无数趟戈壁,但初期没人搭理,计划搁浅。
转机在2010年,新疆相关部门主动邀请,集团立马在准东五彩湾建第二座铝电一体化厂。刘永行这儿玩儿出花样,推出“六谷丰登”全产业链循环模式:以煤谷为基础,拉出电谷供能,铝谷冶炼,硅谷提纯,再延伸化工谷和生物谷。
简单说,就是资源不浪费,废弃物变原料,能耗降污染减,成本直线拉低。这模式不是空谈,东方希望在重化工里筑起铁壁铜墙,成了别人学不来的护城河。
拿光伏来说,2013年集团切入多晶硅领域,现在总产能50万吨/年,稳居行业前列。2020年光伏遇寒冬,硅料价从70元/公斤跌到60元,同行成本40-50元,亏得一塌糊涂。刘永行靠自备电厂加循环经济,把成本控在36元/公斤,低谷期照样盈利。
为什么?因为产业链闭环,自产自销,环节少效率高。别人烧钱抢市场,他烧脑子优化流程,这逆流而上的打法,让东方希望在重工海里游得游刃有余。说实话,重工转型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刘永行那股子实干精神——不追热点,就深挖一亩三分地,闭环一搞,别人进不来。
重工干得风生水起,刘永行没忘本,2020年猪价崩盘那会儿,他又杀回生猪养殖,投100亿布局全产业链。为什么回农业?一是根在那儿,从养鹌鹑起家,断了不踏实;二是东方希望是饲料龙头,自产饲料直供猪场,砍掉中间商,成本直降。
同时,养殖废水粪便啥的,通过沼气回收和生物质燃料技术,变废为宝,和重化工对接上,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比如重庆的工厂,猪粪直供水泥厂发电,碳排放少一大截。
2020年那波猪周期,别人血亏,东方希望靠“猪电铝”循环稳住阵脚:猪场废料喂重化工,重化工余热暖猪场,资源互补风险对冲。到年底,集团手握200多家现代化猪场,规模化集约化,盈利没断档。
刘永行这步棋下得妙,农业重工两头连,风吹不着雨打不着的。说白了,这不是简单回归,而是用现代眼光重塑老本行,产业链一串联,韧性就上来了。
东方希望能走到今天,核心就是刘永行守的“三不”原则:不上市、不贷款、不欠薪。这听着保守,在快节奏的市场里像老古董,但用43年证明,它是长跑王道。
不上市,就避开短期业绩KPI和股价波动,决策不被股东绑架。刘永行说过,上市容易脑子进水,花冤枉钱追热点。他宁愿自有资金慢滚雪球,前20年一分贷款没碰。
不贷款,更是量入为出。刘永行视银行债为定时炸弹,宁缓不借。重工起步时,家人劝他贷点速成,他摇头,坚持用饲料回笼的钱起步。
每月财务对账,支出不超过收入,这习惯让集团债务率低到尘埃里。2020年疫情和周期双杀,别人融资续命,他靠家底硬扛,盈利照旧。
不欠薪,则是底线。刘永行每月发工资准时如钟,员工流动低,团队稳。员工开玩笑说,比大姨妈还准。这不光是钱的事儿,更是信任。刘永行觉得,员工是企业命根子,欠薪等于自断臂膀。在高流动的市场,这原则留住人才,执行力爆表。
三不加一块儿,就是东方希望的韧性密码。2025年营收1791.8亿,刘永行身家100亿美金,四川省首富,全球富豪榜224位。他不爱出风头,低调干实事儿,证明了民营企业不靠杠杆也能千亿级。这老板教咱们一课:商业不是赌局,是马拉松,守住底线,深耕细作,钱自然来。
刘永行的故事,还在继续。东方希望现在新疆投超千亿,煤化工绿氢项目2023年开工,年产80万吨烯烃,碳中和玩儿得溜。2021年还和宁夏合作扩版图,六谷丰登园占地20平方公里,1万员工,循环率90%以上。
光伏硅料稳供全球,生猪全链条抗风险,集团从单一饲料到多元实业,步步为营。说到底,刘永行这人,选路难走,但走通了就没人赶得上。
他的三不原则,不是教条,是活生生的商业智慧,在当下内卷时代,更显珍贵。谁说民营企业就得上市借债?东方希望用事实扇了那些急功近利的耳光,告诉大家,实业强国,靠的就是这份不张扬的硬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