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直播带货流水过亿”“网店年销千万轻松实现”,网红经济的造富神话每天都在上演。但近日税务部门集中曝光的6起网红和网店偷税案件,给这片热闹景象浇了盆冷水:
郭鑫鑫少缴税款141万元,补缴、滞纳金、罚款合计268.89万元;
胖多大码服饰店少缴税款67.52万元,补缴、滞纳金、罚款合计117.7万元;
女人世界网络店少缴税款112.48万元,补缴、滞纳金、罚款合计189.03万元……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撕开了行业光鲜背后的税务黑洞。
可能有人觉得“偷税是行业潜规则”,但数据不会说谎。截至2024年底,我国职业主播已达3880万人,电商直播用户更是突破8亿。巨大的流量红利下,部分从业者把偷税当成“生财捷径”,手段花样翻新:有的通过微信、支付宝私账收款避开监管,有的借助MCN机构设立空壳公司虚开发票,广东某传媒公司甚至为700余名主播虚开发票1196份,涉案金额3200余万元。
这种行为绝非“小事一桩”,而是触碰法律红线的严重问题。税收是国家财政的基石,关系到教育、医疗、基建等民生工程的推进,网红网店偷税漏税,本质上是截留本该用于公共服务的社会财富。更不公平的是,当合规经营者依法纳税、承担成本时,偷税者却能通过降低成本抢占价格优势,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此前某美妆主播因偷税被追缴罚款后,不少合规主播坦言“终于不用跟偷税的拼低价了”。
值得警惕的是,随着监管技术升级,“偷税致富”的路早已走不通。现在税务部门通过大数据监测,能精准追踪主播的打赏、佣金、带货流水,甚至能识别私账交易的异常波动。今年6月新实施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更是要求平台主动上报主播收入数据,彻底堵死了“隐匿收入”的漏洞。此次曝光的6起案件中,有4起是通过大数据分析锁定的线索,彰显了“查税无死角”的监管力度。
其实行业内从不缺合规经营的正面典型。头部主播李佳琦团队常年聘请专业税务顾问,每月主动申报纳税;某服装网店老板坚持“每笔订单开发票”,虽然增加了成本,但凭借合规口碑获得了更多企业客户。他们的经历证明,合法经营才是长久之道——偷税可能换来短期暴利,但一旦被查,面临的不仅是巨额罚款,更会失去消费者信任,彻底断送职业生涯。
对从业者而言,此次曝光案是一次深刻警示:网红经济再火,也不能脱离法律框架;流量再高,也不如合规靠谱。与其花心思钻税务漏洞,不如把精力放在提升内容质量、优化产品服务上。对监管部门来说,既要用技术手段筑牢监管防线,也要加强普法宣传,让“依法纳税”成为行业共识。
网红经济不是“法外之地”,流量红利更不该成为偷税借口。只有守住合法经营的底线,行业才能摆脱“野蛮生长”的标签,实现更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