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欧盟贸易专员塞夫乔维奇刚宣布与中国建立稀土供应“特殊渠道”,强调双方沟通取得进展。 但不到24小时,欧盟委员会突然对中国橡胶轮胎发起反补贴调查,理由是“中国轮胎低价冲击欧洲市场”。 这种迅速变脸的操作,暴露了欧盟在贸易政策上的矛盾性:一方面依赖中国关键资源,另一方面紧跟美国对华施压策略。
从2023年至今,欧盟对华贸易限制措施密集落地。 第一击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征最高38.1%的关税,试图保护本土电动汽车产业。 第二击发生在半导体领域,荷兰以“安全”为由强行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在欧业务。 第三击则是近期启动的轮胎反补贴调查,欧盟声称中国轮胎4年内对欧出口量增长超50%,价格低至欧洲产品的65%,构成“不公平竞争”。
中国从2025年4月起对稀土实施出口管制,10月进一步扩大范围,要求企业申报最终用户和用途。 这一举措直击欧盟软肋——欧盟65.5%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德国更是高达75%。 为缓解压力,欧盟委员会曾向成员国坦言“短期内无法让中国放松管控”,甚至提出荒诞方案:要求中国对欧出口商品时必须捆绑稀土销售。 尽管中方已批准约半数欧洲企业的稀土进口申请,欧盟仍指责审批速度“难以接受”。
欧盟对华强硬姿态与其内部困境形成反差。 德国大众、法国雷诺等车企因业绩下滑(部分企业利润暴跌70%),正加速与中国厂商合作开发电动汽车。 大众与小鹏联合研发软件,雷诺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试图通过中国供应链降低成本。 这些企业与欧盟官方政策背道而驰,反映出欧洲工商业对“脱钩”的抵触。
欧盟曾高调宣称要减少对外依赖,但行动上却陷入双重标准。 面对美国时,欧盟妥协退让,甚至暂停执行《人工智能法案》以迎合美国科技企业;面对中国时,则照搬美国贸易模板,从电动车、半导体到轮胎连续发起调查。 这种跟随策略导致欧盟丧失谈判筹码:中美近期就稀土供应达成临时协议,而欧盟被排除在外。
欧盟的关税壁垒并未阻挡中国产品竞争力。 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份额反而从3.5%升至3.9%,其中60%的中国产电动车来自特斯拉、宝马等欧美品牌在华工厂。 同时,欧盟措施推高了本土消费者成本,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警告,稀土短缺已影响战斗机传感器等关键军工生产。
俄乌冲突后,欧盟在安全上依赖北约,被迫在贸易领域对美国妥协。 此外,欧盟27个成员国立场分歧巨大——匈牙利、希腊反对对华强硬,而法德主导制裁议程,但德法两国企业却暗中扩大对华合作。 这种分裂使欧盟难以形成连贯战略,只能被动回应美国施压。
当前,欧盟的制裁措施仍在推进,而中国的反制手段也未放松。 双方博弈持续挤压中欧合作空间,但贸易保护主义从未成为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