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手机银行 APP 的那一刻,我盯着持仓的 R1 级理财产品愣了半天。上周看还勉强维持在 2.1% 的年化收益,这才几天,直接掉到 1.9% 了。要知道这可是标注着 “极低风险” 的产品,以前闭着眼买都稳赚,现在连跑赢活期存款都费劲。
说实话,这两年理财市场的变化真是肉眼可见的快。前几年还总听银行经理说 “保本保息”,现在再去问,张口就是 “净值型”“市场波动”。后来才弄明白,这就是所谓的净值化转型,简单说就是理财产品再也不能承诺稳赚不赔了,收益得跟着市场走。数据倒是挺吓人,说现在市面上九成八以上的理财都是净值型的,真正的保本产品早就没影了。
你别说,收益下跌还真不是个别情况。身边好几个阿姨都在吐槽,说手里的低风险理财收益一个个往下滑。有个阿姨更夸张,买的某只 R1 产品上个月居然还亏了几天本金,急得她天天给银行打电话。后来查了才知道,这跟债券市场震荡有关系,那些看似安全的固收类理财,底层好多都是债券,债券价格一跌,收益自然就跟着降。
以前总觉得理财公司就是换个名头的银行部门,现在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现在市场上主要都是理财公司在主导,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份额越来越小。听说监管还要求那些小银行慢慢压降理财规模,看来以后买理财更得看专业机构的实力了。不过再专业也架不住大环境影响,利率一降再降,高收益的资产越来越难找,理财公司也头疼。
那天跟做理财顾问的朋友聊天,他说现在行业都在琢磨往权益市场走。就是以前理财主要买债券,现在得搭配点股票之类的资产才能提高收益。像什么 “固收 +” 产品、指数型产品越来越多,说是能平衡风险和收益。可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玩意儿听着就复杂,本来买 R1 就是图个安稳,现在难道逼着往高风险的地方走?
其实行业也在做投资者教育,一年搞好多场活动,说是要让大家接受净值波动。可道理谁都懂,真轮到自己的钱变少了,还是心疼啊。我妈就总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存定期,虽然利息也降了,但至少踏实。这话真说到心坎里了,现在打开理财页面,看着那些起起伏伏的净值曲线,总觉得不如以前的固定收益让人安心。
前阵子看到有专家说 2025 年市场会好起来,理财转型也能看到成效。可这对当下的我们来说,实在太遥远了。手里的钱不多,既不想承担高风险,又不甘心看着收益一点点缩水,这种纠结估计很多人都有。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 “多资产多策略”,到咱们这儿,其实就想要个稳当点的收益而已。
昨天又刷到银行推送的新理财,说是 “稳健低波”,点进去一看预期收益也才 2.3% 左右,还不保证。叹了口气又退了出来,实在不知道该下手还是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