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美国医疗用品巨头 Medline Industries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正式递交招股文件,计划在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 “MDLN”。
这家总部位于伊利诺伊州北菲尔德(Northfield)的企业,是全球最大的医疗耗材制造与分销商之一,其公开上市被普遍认为是今年规模最大、也是最具信号意义的医疗健康类IPO。
根据路透社披露的信息,Medline此次募资额预计高达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55亿),潜在估值可达500亿美元。若按此计算,它将成为继强生、雅培、美敦力等之后,医疗器械领域估值最高的上市公司之一。
更重要的是,这场IPO被视为美国资本市场“回暖”的象征性事件——在经历近三年低迷期后,医疗板块终于迎来了首个体量级回归。
一、从“隐形巨头”到年度最大IPO
Medline的故事是一部横跨百年的产业编年史。
公司起源可追溯至1910年,当时Mills家族经营着一家为肉类加工厂生产围裙的纺织作坊。到了1966年,兄弟二人 James 与 Jon Mills 创立Medline,逐步从医疗服饰扩展至手术器械、防护耗材、实验用品与医院分销体系。
1972年,Medline首次上市,随后在80年代私有化退市,在过去四十余年间,完成了从传统制造商向全球医疗供应链主导者的转型。
截至2025年上半年,Medline报告净销售额135.3亿美元,同比增长9.7%;净利润 6.5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5.87亿美元有所上升。
这份增长数据尤为关键——它出现在全球医疗制造业面临成本通胀、供应链重组和医院采购压缩的背景下,显示公司仍具备稳定现金流与规模扩张能力。
在业务结构上,Medline生产和分销包括外科器械、防护手套、注射器、护理耗材及实验室用品在内的数十万种产品,客户覆盖全球超过125个国家的医院、诊所与长期护理机构。
在北美地区,它与Cardinal Health、Owens & Minor等共同构成医院耗材供应的“三大体系”。
二、从私募时代到公开市场
这次上市,也标志着一场规模空前的私募资本退出。
2021年,黑石集团(Blackstone)、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与Hellman & Friedman以 340亿美元收购Medline的控股权,这是当时全球医疗行业规模最大的杠杆并购案。
时隔四年,三大基金在资本周期上行阶段推动其重返公开市场——若按500亿美元估值计算,潜在账面收益将超过40%。
Medline的招股书中也披露了重要风险提示: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运营生产和采购网络,约8%的产品成本来自中国制造,2024年因贸易壁垒与运费波动而面临一定利润压力。但同时,Medline强调其在墨西哥与东南亚的产能布局已具备弹性,以分散供应链风险。
IPO文件显示,美银证券(BofA Securities)、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与摩根大通(J.P. Morgan)将担任此次发行的联席主承销商。
分析人士预计,Medline或将在2025年第四季度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医疗行业自COVID-19疫情以来最受关注的上市项目。
三、资本市场的信号
虽然美国政府因预算问题导致短暂“关门”,但华尔街的上市热度正在回升。IPOX分析师 Lukas Muehlbauer 评论称:
“作为今年规模最大的交易,Medline的上市将成为衡量2026年投资者信心的关键指标,不仅在医疗板块,更在整个资本市场。”
他指出,尽管全球经济环境仍充满不确定性,但医疗行业的抗周期特性,使得Medline这一类“基础设施型资产”重回投资者视野。
正如Muehlbauer所言:“Medline的成长轨迹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制造故事——从纺织作坊到医疗巨头,从1972年IPO到2025年的再上市,它见证了整个医疗供应链的现代化。”
四、资本逻辑:供应链资产的重新定价
Medline的再上市,并非简单的融资动作,而是一场产业链“再定价”。
在过去十年间,医疗器械的资本焦点从“通用制造”逐步转向“高技术创新”——机器人、影像、AI诊断成为融资热点。但疫情后,投资人开始重新审视供应链与基础制造能力的战略价值。
Medline正处在这一资本逻辑的回流中心。
首先,它具备极少数医疗企业拥有的全链路控制能力——从原材料加工、模具生产到医院终端分销,几乎实现垂直整合;
其次,它的收入结构高度分散,不依赖单一产品或技术创新,而依靠全球稳定的医疗需求,在波动周期中反而具备稳健性。
这让Medline的估值逻辑更接近“医疗基础设施”,而非传统制造。
这也是三大私募基金敢于在2021年以340亿美元重金收购、再通过IPO退出的原因——这种企业,在周期波动中依然具备现金流与防御性价值。
正如BTIG一份市场简报中指出:“Medline的IPO不仅是一次资本事件,更是一种估值模型的验证——医疗供应链正在重新被市场定价。”
五、行业意义:制造与分销体系的“可见价值”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Medline的上市有三层产业意义:
1. 医疗供应链价值回归
过去三年,全球医院体系面临持续的成本压力与采购整合,耗材供应商的利润空间被压缩。Medline能在此背景下保持近10%的营收增长,说明基础制造端的效率与规模优势仍是医疗系统的底层支撑。
在资本层面,这意味着“可见的供应链资产”正在被重新发现。
2. 美国制造业与医疗战略的结合
Medline在招股书中披露,其正持续将生产布局向北美和东南亚转移,以应对中美贸易壁垒。这种“近岸制造”策略,与美国当前推动的医疗供应链安全战略高度契合,也为其获得更高市场估值提供了地缘政治红利。
3. 对全球医疗产业的参照意义
对国内企业而言,Medline的再上市是一面镜子。它提醒市场:
医疗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产品创新,更在系统性供给能力。当高技术器械公司争夺临床前沿时,基础制造体系的稳定性正成为全球医疗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六、思宇MedTech观察:从Medline看医疗资本周期的新起点
从黑石等基金的退出节奏,到Medline重新进入公开市场,医疗制造业正在经历一次“资本回流”。这背后反映出三个趋势:
趋势一:从“技术叙事”回到“产业韧性”
过去的资本故事多聚焦于创新速度,而Medline代表的是“稳健与可复制”。这类企业或将成为医疗板块下一阶段的估值锚点。
趋势二:基础制造的全球再平衡
供应链的重组,让制造回到北美、东南亚成为现实路径。对于中国医疗制造企业而言,这既是压力,也意味着在成本—质量—交付能力上的新一轮竞争。
趋势三:医疗资本周期的再启动
在经历了2021至2024年的估值压缩后,全球医疗资本市场开始出现修复迹象。Medline的IPO若顺利完成,或将成为医疗器械行业资本信心重建的标志性事件,带动一系列制造类与分销类企业重新审视上市节奏。
在更长远的意义上,Medline代表的是医疗产业的“底层确定性”:
当新技术仍在验证周期中时,能支撑医院运行、保障供应体系稳定的企业,才是产业长期的“稳态资产”。
结语
从1972年到2025年,Medline两次进入资本市场,跨度半个世纪。它的轨迹,恰好映射出医疗制造业从“工业化”到“金融化”、再回归“韧性经济”的演进过程。
这一场500亿美元的IPO,或许不仅属于Medline,也属于整个医疗器械产业的又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