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朱浙萍
老年人在宁波壹天俱乐部拍照打卡。记者 邹宸 摄
今年重阳节,有几则新闻让人眼前一亮。
一则是在宁波海曙区,老字号商场“宁波二百”七楼焕新登场“壹天俱乐部”,在3500平方米的银发社交空间里,从怀旧主题区到兴趣沙龙一应俱全。开业一年半来,吸引超13万人次的老年人流连忘返。
二则是在丽水云和县,专攻儿童玩具的企业开发出400余款“老年+”系列产品。今年前三季度,老年木玩销售额同比增长约30%。同时,在“世界超市”义乌,大字号象棋、带腕带的弹力球、桌面保龄球等适老玩具全国热销。
这些变化让我们看到,今天的老年人,不仅需要“养”, 也渴望“乐”与“玩”。
传统观念里, “玩”,一直被视为是孩童的专属、年轻人的权利。而“老”,则常与静养、退守、等待画上等号。但今天的中国,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突破79岁,60岁以上人口超3.1亿,一个“活力长者”群体正加速崛起。他们不再满足于“活着”,更追求“活得精彩”;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照护,而是主动为兴趣付费、为社交买单。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老年旅游服务、体育健康服务、文化娱乐活动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6.2%、23.9%、20.7%。这背后,是银发群体从“养老”到“享老”的观念转型,越来越多老人在“玩”中重拾兴趣、重建社交、重塑价值,拓展生命半径。
这让我们看到了银发消费的巨大潜力,同时也提醒我们,当新一代老年人的认知水平、消费能力与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迁,传统的“银发经济”也当迭代升级。
关键在于精准对接需求。除了生存保障,老年人对健体益智有更高期待,对情感联结有更深渴求。无论是适老化玩具的设计创新,还是城市中兴起的银发社交空间,正是切中了这些真实痛点,才赢得了人心。
更进一步,呼唤的是企业持续的产品创新。以老年玩具市场为例,长期以来,这一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一些所谓“适老产品”,不过是儿童玩具换了个包装、放大了字体,功能单一、审美陈旧,难以真正打动用户。
对此,义乌一些商家积极创新,比如推出AI陪伴玩偶,不仅能提醒服药、播报天气,还能聊天解闷;磁力拼图可自由组合山川湖海,锻炼手脑协调;积木模块既能搭成花篮,也能拼出灯笼,兼具美感与动手乐趣……这些产品融合健康监测、情感陪伴与社交互动,成为市场“爆款”。
这启示我们:真正的“适老”,绝非简单的尺寸放大或颜色调整,而是要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需求、社会角色出发,用科技赋能,以匠心雕琢,重新定义他们的生活体验。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银发经济的未来,正蕴藏在这句话之中。从衣食住行到精神文化,从个体康养到社群归属,唯有读懂“新老人”的“新期待”,才能提供有温度、有品质、有创意的服务与产品。也唯有如此,银发经济才能既暖人心,又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