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有些数字,比口号更有说服力。国家统计局刚刚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把那些唱衰论、危机论、崩溃论打得噤声。面对外部高压、内部困局,中国经济不仅没趴下,反而顶着压力往前挤出了一条稳中有进的路。增长稳住了,就业守住了,物价稳住了,外贸回升了——一连串“稳”的背后,是14亿人的硬扛,是企业家的苦撑,是政府的稳手,更是一个庞大经济体的惊人韧性。
有时候看中国经济,就像看一部长篇剧。外面风暴不断,剧情转折频繁,但主角始终没下线。世界经济疲软、贸易保护升温、供应链割裂、地缘政治紧绷,本以为这是一场全球衰退的预演,结果中国又一次稳住了节奏。GDP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制造业PMI重回扩张,社会消费反弹,新能源、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板块持续爆发。这不是“数据修辞”,而是真实的生产线、满载的货柜、亮着灯的车间、络绎不绝的订单。
这几年,中国经济像个老练的拳手,不靠花拳绣腿,靠的是防守反击的硬功夫。有人质疑增长质量,有人担心投资热度,也有人说“消费不行”。可如果真的走进现实,会发现一个悄然变化的事实:不论是县城的夜市、乡镇的电商,还是大厂的新工艺、新能源工地、港口的繁忙场景,经济的脉搏一直在跳。它或许没有过去那样热烈,却更加扎实。过去靠“速度赢未来”,现在靠“结构撑未来”,这就是进化。
外部的声音一直没断,唱衰中国已经成了一门国际生意。从华尔街到东京、从伦敦到首尔,总有人在预测“中国的临界点”。但这些年,中国经济一次次在“见顶论”的坟堆上开出花。疫情之后恢复最快的是谁?全球产业链中稳定供应的是谁?在新能源、AI、芯片制造、储能技术上突破的是谁?答案很清楚。别人还在讲“脱钩”,中国早已在讲“再构”。别人还在忧虑通胀,中国的物价指数稳定如山。这种稳,不是靠印钞票换的,而是靠生产力硬撑出来的。
前三季度的数据还透露出另一个细节——“进”的势头。新兴产业增速明显快于传统行业,装备制造业产值持续攀升,数字经济、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成了增长的主引擎。这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完成一次深层的结构换挡。低端产能在退,高端制造在上;旧模式在散,新模式在生。你能感受到,这个国家正在从“产能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数量红利”转向“质量红利”。创新指数上升的背后,就是经济在升级。
当然,这条路并不好走。外部订单有波动,内部消费还没完全恢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带来连锁反应。但每一次下行压力出现,中国总有办法找到自己的缓冲空间。基础设施投资稳,制造业投资升,民营经济信心回暖。中国的经济逻辑,从来不是一味刺激,而是稳扎稳打。哪怕外部再冷,内部的热度也不会熄灭。那种“越困难越顽强”的气质,是写在骨子里的。
要说“韧”,那是中国经济最让人佩服的底色。别人以为中国靠规模,其实靠体系。别人以为靠政策,其实靠人。14亿人组成的超大市场,有着全球最强的内循环潜力。从农田到工厂,从高校实验室到创业车库,从北上广到三线小城,经济的韧性来自于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手里的创造力。那种“再难也得干”的劲头,是任何模型都算不出的变量。
更让人看清现实的是:中国经济的稳,不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调整。外贸结构在优化,“一带一路”项目在扩展,东盟、非洲、中东、拉美成了新增长点。人民币在更多国家使用,跨境结算在扩大。那些还在幻想中国“脱钩即崩”的人,应该仔细看看数据:中国制造业出口在高技术领域的比重持续提升,新能源车、电池、太阳能板的出口占全球半壁江山。这不是“勉强支撑”,而是顺势而为。
经济的韧性,也体现在民生的细节。就业压力确实大,但就业总量依然在增长,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稳定;物价波动有限,能源供应平稳;粮食安全、社会保障、防灾减灾系统都在升级。每一个细节都在托着“稳”的底盘。这就是中国经济的真实状态——不完美,但坚实;不耀眼,却可靠。
放眼世界,大部分国家还在和高通胀、高利率、供应链脱节搏斗。中国却在逆势中寻求突破。稳中求进,不靠运气。有人说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在逼近,但事实是,飞机稳稳地飞着,还在爬升。或许速度没以前快,却飞得更稳,更高,更远。
也许外界总想给中国下定义:减速、疲软、老龄化、债务压力……可每一次他们喊出危机预言,中国都用事实回击。真正的经济底气,不是靠喊,而是靠做。这个国家能在压力中前进,靠的是亿万劳动者的汗水、企业家的胆识、科研团队的夜灯、政府的稳手与耐心。
有人问,中国经济还能撑多久?这个问题其实问反了。问题不是能不能撑,而是别人能撑多久。面对逆风,中国没有退路,也从未退场。那些被预测的“拐点”,常常成了别人经济的下行起点。中国经济的秘密就在于:不依赖奇迹,只依赖真实的创造力和坚韧的系统能力。
当前,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还在加剧,外部的围堵与试探不会停。但越是复杂的时候,越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定力。2024年前三季度的成绩单,不是炫耀,而是回答。稳得住,是基础;进得去,是能力;扛得下,是信心。中国经济的故事,从未写完,也不会被别人代笔。
这一年,世界看见了一个真相——中国经济的强,不在喧哗里,而在沉默的坚持里。那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国家的自信、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一种不屈的生命力。
这,就是中国经济最真实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