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是一个让不少俄罗斯人牙根发酸的日子,财政部亮出新预算草案,宣布将增值税上调至22%,还提前开启公用事业涨价模,这不是普通的税改,而是实打实把战场的账单摊到了老百姓头上。
问题是战争打了快三年,普京当初口口声声说“越打越有钱”,怎么现在却开始全民加税?这场从“打仗能挣钱”到“全民买单”的转向,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值得好好掰扯。
战争初期,俄方确实尝到了点甜头,靠着能源涨价和战时经济刺激,GDP看着还算体面,普京在多个场合高调表示,战争不仅没有拖垮经济,反而“刺激了增长”,可到了2024年以后,剧情急转直下。
能源这块老本,开始不顶用了,2025年前9个月,俄罗斯的油气税收同比下滑了21%,仅9月一个月就跌了25%。欧美的价格限令、制裁黑名单,还有乌克兰的无人机精准打击,让俄罗斯炼油厂产能掉了18%。能源出口这条老路,走不动了。
与此同时军费却像脱缰的野马,2025年国防预算飙到13.5万亿卢布,占GDP的6.3%,联邦预算的四成,这是什么概念?比2021年多了将近三倍,创下历史纪录。
结果就是财政赤字一路狂奔,8月就达到了5.7万亿卢布,全年预计突破10万亿,2024年的赤字也有1820亿美元,平均一年亏600亿,这种窟窿不是靠喊口号能填的。
普京还是那个普京,只是财政部已经坐不住了。于是,加税成了“不得不”的选择。瓦尔代会议上,普京辩称这是为了“维持经济参数”,克里姆林宫则表示“民众已准备好承受困难”。可现实是,饭桌上的菜少了,钱包里的钱更紧了。
2026年还没到,俄罗斯人已经开始为它埋单,从明年1月起增值税从20%涨到22%,虽然食品和药品保留10%的优惠税率,但这点恩惠抵不住整体物价的飙升。
按财政部测算,每户家庭一年要多掏出4.55万卢布,折合人民币差不多3950块。这笔钱将直接用于国防支出,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而本来定在2026年7月的公用事业涨价,也被提前到了2025年10月。天然气涨9.4%,电力涨10.9%,输电费用更是暴涨14.3%,这意味着每户每年还要再多掏6000卢布,约合520元人民币。换句话说,从暖气到灯泡,老百姓的每一度电、每一口气都要为战争埋单。
而中小企业的日子更苦,原来年收入6000万卢布以下的企业可以免增值税,现在门槛一刀砍到1000万卢布,预计能多收3万亿卢布的税。
但这3万亿的代价,是大量中小企业苦苦挣扎,可能挺不过一个冬天,普京当局说这是“人民的牺牲”,可民众心里清楚,这不是牺牲,这是负担。而且是没有退路的负担。
2025年俄罗斯的通胀率像是打了鸡血,年初超过10%,到了8月还高达8.1%,是官方目标的两倍,面包价格翻了三倍,超市里的商品价格像坐了火箭,工资在2023年涨了9.1%,听起来还不错,但物价涨得更猛,实际收入反而缩水,卢布兑人民币从战前的不到8卢布跌到现在的11.56卢布,购买力直接砍半。
别说吃喝了,连出行都成了奢侈,加油站限购10到20升汽油,黑市油价飙到150卢布一升。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出现“要面包不要坦克”的抗议。更让人揪心的是,人才正在大批流失,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30万人外流,其中包括10万名IT工程师,俄罗斯的未来正在用脚投票。
战场看不到尽头,消耗却一天比一天大。2025年上半年,俄军伤亡超过30万,军费日均消耗3到5亿美元。军工厂加班加点生产,但技术落后,连坦克芯片还停留在28纳米时代。进口替代没搞成,反而陷入了技术瓶颈。
外部压力也没放松。欧美第19轮制裁把118艘俄油轮拉进黑名单,还冻结了300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半导体被封锁,工业水平倒退20年。中亚国家开始疏远,连哈萨克斯坦都转头靠向土耳其。在联合国的投票中,除了白俄罗斯和叙利亚,几乎没人再站在俄方一边。就连远在波罗的海的加里宁格勒,也成了战略负担。
有人还在问:“俄罗斯不是GDP还在增长吗?”确实,2025年俄GDP微增了0.9%。但这不是健康增长,而是战时经济的短期刺激结果。结构已经严重扭曲,靠加税和印钞硬撑着走下去,普京说这不是崩溃,而是一种“新常态”,可问题是这种常态能撑多久?
如果战争继续打,国防支出的占比只会越来越大,而民生领域的预算将被进一步压缩。这不是假设,而是现实的路径。看看上世纪的苏联,阿富汗战争把它拖进了泥潭。现在的俄罗斯,底子更薄,风险更大。
“越打越有钱”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胜利者的狂言,但实际上更像是债主的催账。每一张税单,都是前线炮火的回声。俄罗斯真正的经济代价,现在才刚刚浮出水面。
时间久了,战争不再是电视里的新闻,而是电费账单里的数字、超市货架上的价格、孩子未来的学费。当财政不再靠增长而是靠加税维持,当人民被迫为炮火买单,那个“越打越有钱”的神话,也就该彻底翻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