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能源棋局中,一笔精明的商业交易悄然上演。当印度因美国的关税制裁而对俄罗斯原油望而却步之际,中国炼油厂果断出手,以极具吸引力的折扣价格,锁定了原本计划运往印度的1000万桶俄罗斯乌拉尔原油,预计节省高达1000万美元。
印度,这个曾经的俄罗斯原油最大海运买家,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的阴影下,处境变得捉襟见肘。2025年8月6日,美国宣布对印度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加征高达25%的“二级关税”,这无疑给印度采购俄罗斯原油增加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印度炼油厂被迫踩下刹车,暂停新的采购计划,仅维持此前已签订的合同。数据显示,印度8月份的俄罗斯原油进口量断崖式下跌,从日均207万桶暴跌至不足40万桶。曾经满载原油、计划驶向印度港口的俄罗斯油轮,如今却彷徨于茫茫大海,亟待寻找到新的买家。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的贸易商和炼油企业展现出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8月中旬,中国迅速敲定了15艘原本运往印度的油轮,总计超过1000万桶的乌拉尔原油,计划在10月和11月交付。
为了给这批低价俄罗斯原油腾出空间,中国炼油厂甚至调整了进口策略,主动向沙特阿美提出减少9月份长期合同下的提货量。这并非中国需求降低,而是俄罗斯原油在价格上的巨大优势。
这并非中国首次接手印度的“弃单”。在2023年和2024年,印度也曾因担忧美国制裁而临时暂停采购,中国炼油企业同样伸出援手,买下了那些无人问津的俄罗斯原油。历史再次重演,彰显了中国在能源市场上的战略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笔交易的达成并非出于任何政治考量,而是一场纯粹的商业行为。中国企业通过谈判,成功争取到每桶1美元的额外折扣。按当时乌拉尔原油每桶约65美元的价格计算,这笔交易让中国节省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成本,无疑是一笔精打细算的买卖。
与此同时,欧盟的制裁进一步挤压了印度的操作空间。8月18日,欧盟批准了第18轮对俄罗斯的制裁,切断了印度通过购买俄罗斯低价原油,加工成成品油再转售欧洲市场牟取暴利的渠道。美国财政部长曾公开指责印度“从战争中牟利”,如今,这条财路被欧盟斩断。
面对美国的关税和欧盟的制裁,印度政府陷入两难。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高额关税;停止购买,则失去重要的能源来源和加工利润。最终,印度选择了“暂缓采购”,等待局势明朗,这一犹豫不决的态度,让俄罗斯颇感失望。
俄罗斯原本将印度视为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却不得不面对印度市场的反复无常。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可靠性和可预测性更显珍贵。俄罗斯亟需为石油寻找稳定的出路,而中国提供了一个基于纯粹商业逻辑的解决方案。
对于中印两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美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对印度挥舞关税大棒,对中国却表现出惊人的克制,甚至公开表示中国的采购行为有助于平衡全球油价。8月15日,美国政府明确表示,暂时不会因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加征关税。这种差别待遇的背后,是美国冷静的利益考量:制裁印度的成本较低,而与中国对抗的代价则难以承受。
中国拥有多种潜在的反制工具,在全球供应链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美国权衡利弊后,最终选择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场围绕俄罗斯石油的博弈,最终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中国没有发表任何政治声明,而是以最低的价格购买了所需的石油。俄罗斯也接受了这笔交易,虽然利润有所降低,但总比油轮滞留海上或进一步降价出售要好。在这场纯粹的商业交换中,市场规则的力量得以彰显,而中国则冷静地维护了自身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