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塔财经获悉,2025年6月30日,鸿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星科技”)向上交所更新提交了主板IPO申报材料。这家号称“全球第九大石英晶体元器件生产商”的企业,携带着12.14亿元的募资计划再度叩响资本市场大门。
然而,瞭望塔财经发现,公司最新招股书揭示的是一幅充满矛盾的图景:一边是三年4.8亿元的现金分红,一边是2亿元流动资金的募资需求;一边是毛利率高于行业均值的“优势”,一边是业绩连续两年双降的窘境;一边标榜技术自主,一边60%基座依赖日本供应商。
在亮眼的行业标签背后,鸿星科技的IPO之路已遭遇六次“中止”,上交所两轮问询直指公司业绩真实性、关联交易及控制权稳定性等核心问题。随着审核重启,那些尚未被市场充分认知的隐患正浮出水面。
1、业绩滑坡,与行业背离的衰退曲线
翻开鸿星科技最新招股书,一组刺眼的下滑曲线跃然纸上:
2022年营收6.51亿元,同比下滑22.00%;2023年营收5.42亿元,继续下降16.87%,几乎退回到五年前的水平。净利润的滑坡更为剧烈——2023年仅实现1.33亿元,同比暴跌31.60%。
这一表现与公司描述的“下游行业稳中有升”形成鲜明反差。更令人忧虑的是,2024年一季度公司每股收益0.90元,竟与2023年全年每股收益持平,在季节性明显的电子元器件行业显得极不寻常。
全球石英晶振市场在2022年已出现萎缩,同比下滑13.55%至238.96亿元。但鸿星科技的衰退幅度远超行业均值,其市场竞争力正遭遇严峻挑战。
2、供应链命门,握在竞争对手手中
鸿星科技在招股书中标榜“国产替代先锋”,但其供应链的脆弱性揭示了另一番真相:
公司60%以上的基座依赖日本三环集团供应,第二大供应商京瓷集团更暗藏杀机——其全资子公司日本京瓷晶振作为全球第四大石英晶振厂商,2021年市占率达8.45%,直接与鸿星科技形成竞争。芯片进口依赖度更是高达76%。
这意味着,竞争对手的母公司掌握着鸿星科技的命脉。一旦国际形势变化或供应商策略调整,生产线可能瞬间瘫痪。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固定资产成新率仅16.63%,老旧设备维修成本高企。在设备更新滞后的情况下,募投项目中56640万元的德清生产基地建设能否真正提升自主生产能力,仍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3、财务异常背后的危险信号
最新招股书中暗藏多项异常数据,如同定时炸弹:
2024年预付账款较期初增长10.79%,超过营业成本10.55%的增速,显示资金可能被异常占用或转移。
在建工程暴增655.17%至5000万元,如此剧烈的变动缺乏合理解释,存在业绩调节嫌疑。
流动比率大幅下降23.84%,从2023年的5.73骤降至2024年的4.36,暗示短期偿债能力恶化。
尤为反常的是“高毛利低周转”模式:2024年毛利率42.01%远超行业均值的20.64%,但应收账款周转率3.50次低于行业均值3.82次。这种组合在制造业极为罕见,指向产品竞争力下滑或渠道压货风险。
4、关联交易迷宫,财务真实性存疑
鸿星科技与实控人林洪河控制的台湾鸿星、珠海鸿康之间的交易,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联网络:
台湾鸿星作为公司第二大客户(贡献6%-8%营收),同时是历史上前五大供应商(2019-2021年采购额超1.4亿)。
2020-2022年通过台湾鸿星进行的特殊模式销售累计达3.33亿元。在第二轮问询回复中,保荐机构对2022年特殊销售模式的核查比例仅61.21%,低于业内认可的70%可信阈值,交易真实性存疑。
毛利率差异更暴露定价问题:2021年鸿星科技向台湾鸿星销售产品的毛利率为36.56%,显著低于非关联第三方经销商的44.89%,8.33个百分点的差距难以用“市场竞争”完全解释。
5、技术空心化,研发短板难掩
作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鸿星科技的研发实力存在明显硬伤:
研发投入持续低于行业均值。2022年研发费用率5.17%,低于可比公司均值7.26%。
专利获取模式异常。公司1993年成立,2011年获得首项发明专利后,整整十年无新发明专利产出,却在2021年9月至12月突击获得8项发明专利。
研发人才结构暗藏隐忧。2023年技术人员增加15人,但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下降5.3%,“量增价跌”的人才策略可能削弱创新动力。
6、募资悖论,清仓式分红疑云
鸿星科技此次IPO最受争议的,是巨额分红与补流需求并存的资金困局:
2020-2022年,公司累计现金分红4.81亿元,占同期净利润的85.62%,远超监管层设定的80%“清仓式分红”红线。
林洪河家族通过57.89%的持股比例,约 2.78亿元分红落入实控人家族囊中。
矛盾的是,公司2023年资产负债率仅为17.54%,2024年微升至18.08%,远低于健康企业30%-50%的常规水平;2023年流动比率高达5.73,现金类资产充裕。
在现金流充沛的背景下,募资计划中2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合理性备受质疑。2024年4月30日沪深交易所明确“清仓式分红”标准后,公司2022年分红额骤降至5500万元,更显此前的分红策略激进。
2024年一季度在建工程暴增655%的异常变动,在德清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迷雾中若隐若现;预付账款增速超越营业成本的“剪刀差”,暗示着资金流向的疑点尚未解开。
瞭望塔财经发现,上交所两轮问询函已聚焦关联交易定价与业绩真实性,而最新招股书中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低于行业均值,折射出产品竞争力下滑的深层危机。石英晶振行业竞争版图正在剧烈重构,六度中止审核的鸿星科技,其IPO之路注定崎岖。
截至2025年7月22日,鸿星科技的IPO审核状态仍停留在“已问询”阶段。在瞭望塔财经看来,随着监管层对上市前“清仓式分红”审查趋严,这家家族企业的资本之路或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