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博弈白热化:关税战深陷泥潭,瑞典谈判前瞻
在国际贸易的棋盘上,中美之间的博弈正进入白热化阶段。7月27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将迎来中美第三轮经贸谈判,而在此关键时刻,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却主动释放出考虑延长关税休战期的信号,这一举动耐人寻味。
关税战反噬:美企哀鸿遍野,通胀警报拉响
原本计划于8月12日恢复的对华145%高额关税,如今却让美国企业界如坐针毡。苹果、特斯拉、通用汽车等行业巨头纷纷发出“喊痛”之声,高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已经让它们不堪重负。
究其原因,特朗普政府最初试图通过关税壁垒来遏制中国经济,但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关税不仅未能“拿捏”住中国,反而率先让美国企业陷入困境。美联储的报告更是明确指出,美国的通胀警报已经拉响,关税带来的冲击将在下半年的数据中全面显现。英伟达CEO黄仁勋甚至身着唐装提前访华,这一举动无疑暴露了美国企业界的焦虑。
中国突围:出口多元化,全球市场觅新机
面对美国的关税施压,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调整出口策略,成功开辟了多元化的全球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非洲出口增长高达21.6%,对东盟增长13%,对欧盟增长6.6%,这些增长完全抵消了对美出口的下滑。
更令美国尴尬的是,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南美国家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都在积极采购中国的光伏板、电动汽车和机械装备。贝森特不得不承认:“中国产品像洪水一样涌入全球南方国家。”
美国变卦:谈判桌上强塞石油议题
眼见关税这张牌效果不佳,美方在瑞典会谈前突然变卦。贝森特公开要求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否则将征收100%的“二级关税”,并试图拉拢欧洲联合施压。
美国此举背后隐藏着多重意图:首先,是试图打压“石油人民币”,因为中俄石油贸易的85%已经使用人民币结算,这无疑动摇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其次,是希望逼迫中国腾出市场,消化美国页岩油的过剩产能;第三,则是配合美国国会制裁俄罗斯的政策,试图逼迫中国“站队”。
中国反制:稀土出口精准调控
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也毫不示弱,展开了精准的反制。一方面,中国加速处理积压的对美稀土订单,6月份的出口量飙升至353吨,环比激增660%;另一方面,中国也升级了技术封锁,新增了电池材料技术出口限制,并推迟了稀土开采配额的公布,试图通过环保标准来限制美国企业转型。
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也承认,如果中国断供稀土,美军工体系将在9个月内陷入瘫痪。要知道,一架F-35战机需要消耗417公斤稀土,而一艘哥伦比亚级核潜艇的单艘用量更是高达4吨。
瑞典谈判前瞻:延关税?保底线!
目前,摆在双方面前的只剩下两条路:要么延长90天休战期,将关税维持在现有水平(美国产品10%,中国产品30%);要么在8月12日重回“贸易核战”,届时美国将对中国商品征收145%的关税,而中国也将对美国商品征收125%的关税。
不过,中方早已划出了红线。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直言:“谈贸易就谈贸易,别扯别的!”中国商务部也同步强调,进口俄罗斯和伊朗石油是中国的主权行为,拒绝接受任何长臂管辖。
谈判桌外:特朗普的访华烟雾弹
就在瑞典会谈前夕,特朗普在会见菲律宾总统马科斯时突然放风称“可能很快访华”。有分析认为,这不过是特朗普借菲律宾议题向中国施压,试图复制其在中东“万亿订单”模式,拉拢30名美国企业CEO来华签单,以缓解国内压力。
然而,中国企业早已看透了美国的意图:要谈,我们奉陪;要打,我们也不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