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两个仇恨已久的邻国,在24小时内都发生了爆炸事件,局势一触即发,两国都摆出了一副可能开战的姿态。
11月10日傍晚6点,印度新德里红堡发生了一起汽车炸弹袭击,导致13人死亡,20多人受伤。第二天中午,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法院门口再次发生爆炸。一名自杀式袭击者试图闯入法院大门,但被安检人员拦下。于是,他转身在警车旁引爆炸弹,造成12人死亡,27人受伤。两起爆炸事件加起来,造成了25人丧命,似乎有一种明显的挑衅意味,让人感觉这两个国家可能会再次爆发战争。 首先来看新德里发生的那起爆炸。印度警方逮捕了一名叫乌马尔·穆罕默德的医生,据说他是印度控制下的克什米尔人,警方还从他同伙那里发现了3吨炸药。印度媒体迅速把这件事和一个叫“穆罕默德军”的组织扯上了关系。印度一直认为,这个组织与巴基斯坦有很深的联系。所以,印度总理莫迪当晚发言,表示要严惩凶手。印度边境部队几小时内就调动到位,全国进入高度警戒状态。毕竟,这是自2011年以来,新德里首次发生类似的恐怖袭击,国内舆论也一片沸腾,很多高层官员开始呼吁进行“辛杜尔行动2.0”,也就是针对巴基斯坦的空中打击,类似于2019年印巴空战。 而在巴基斯坦,情况也非常戏剧性。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立即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甚至比印度的高度警戒更为严密。最初,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宣称是他们发动了这次袭击,并表示这是对巴基斯坦军队前一天打击他们的报复。然而,巴基斯坦总理迅速指责这是“印度代理人”策划的袭击,并且巴基斯坦国防部长也表示,这起袭击是印度指使的,背后策划者是位于阿富汗的势力,巴基斯坦随即加强了对印巴边境的巡逻。两国的反应几乎如出一辙,都指责对方为幕后黑手,都宣布进入紧急或备战状态,同时加强边境防备,仿佛随时准备开战。 实际上,在这场相互指责的背后,恐怖袭击究竟是真实的还是政治上的博弈,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在印巴两国之间,恐怖主义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暴力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工具。谁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悲剧,谁就能在国内赢得更多的支持,谁就能在国际上占据更多的道德制高点。所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指责,实际上更像是给自己的国内观众上演的一场政治戏,为下一次可能发生的边境冲突铺路。 回顾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印巴之间从来没有停止过这样的剧本。自1947年分治以来,两国已经打了四场大规模的边境战争,每一次都互相指责对方先动手,都说自己是在自卫。例如,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之后,印度空军派出12架幻影2000战斗机越过印巴停火线,空袭巴基斯坦,结果巴基斯坦第二天击落了印度的米格-21战机,还俘虏了飞行员。双方都宣称自己获胜,都把责任推给对方。 现在,印巴之间的局势依旧是老剧本的重演。说这是战争的前奏?或许是,也可能只是两国再次上演的甩锅大赛。不过,更有可能的是,这其实是一场双方都心照不宣的政治游戏。谁都不想真正开战,但又不得不摆出开战的架势。 为什么不想真打呢?因为一旦真正爆发战争,无论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最终都将承受不起后果。印度虽然经济强大,但边境线极长,北面还有中国盯着,西面又有阿富汗的动荡局势。全面开战的话,印度的政府也会陷入困境。而巴基斯坦虽然在今年的空战中取得了一些胜利,但说实话,其国力相较印度依然差距巨大。巴基斯坦的经济本就不强,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位居全球前列,虽然空战有所成就,但若发生大规模边境冲突,巴基斯坦很容易崩溃。 这也是为什么巴基斯坦在印巴空战后选择了降温处理,适时停火,不再进一步升级冲突。然而,巴基斯坦同样也不得不继续表现出强硬姿态。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莫迪如果不采取强硬回应,可能会失去民众的支持。巴基斯坦军方在国内的影响力较强,如果不借此机会清除塔利班势力,恐怕无法向民众交代。所以,两国都不得不继续上演这一出政治大戏,既要演给国内看,也要演给国际看,更要演给对方看。 由于双方都没有强烈的战争意愿,我认为此次事件的实际后果可能不会太严重。印度可能会继续在边境进行一些小规模的行动,巴基斯坦则会继续清剿西北边境的武装分子,双方在国际舞台上继续互相指责,等待下一个类似的爆炸事件发生,再次上演这一剧本。 至于那些死者,他们会成为官方通报中的数字,会被刻在纪念碑上,成为政客们演讲时的素材。但实际上,没有人会真正关心他们是谁,他们的家人将如何度过难关,他们的孩子将来如何生活。印巴关系的本质,就是两颗炸弹,炸死的是普通人,但炸出来的却是政治的秀场。 所谓的战争状态,不过是给选民看的;所谓的强硬回应,不过是为了满足媒体的眼球;而真相,其实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谁能把这场政治游戏演得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