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2025深圳设计周南山分会场“艺术光合·城市微营造行动”系列活动在南山区侨城坊举办。活动汇聚了高校、企业与社区的多元力量,通过艺术展览、快闪活动、深度对谈、艺术家分享、音乐现场等形式,探索城市空间微营造与社区共建的可持续路径。
本次活动由侨城坊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工作室、深圳市新空间公共艺术研究院及“青年设计100”联合协办,并获得了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与网易深圳的支持。
南山城市微营造实验室揭牌
聚合青年设计力量
活动现场,“南山城市微营造实验室”正式成立。作为一个持续性的创新平台,实验室将设“城市微营造单元”与“青年设计孵化单元”,系统性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的轻量化、艺术化更新。
此外,侨城坊与“青年设计100”平台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标志着“校—企—社”协同模式的实质性落地。双方将整合优质青年设计资源与社区实践场域,以设计赋能社区,同时在真实项目中促进青年设计师的成长,实现社区更新与青年发展的双向奔赴。
社区共建趣谈会
共绘未来社区蓝图
“艺术光合·社区共建趣谈会”活动邀请到了来自高校、企业以及社区治理等领域的多位嘉宾,共同围绕“共建未来社区”主题,摒弃传统严肃的论坛模式,以“趣谈会”的形式畅所欲言。围绕“空间活化”“破圈”“艺术共创”“公众参与”“IP打造”等关键词展开讨论,分享各自领域的实践与思考。
嘉宾们分享了社区微营造带来的长期价值,探讨了如何将高校的学术智慧、企业的市场动能与社会治理需求有效结合,并寻求将一次性的艺术项目转化为可持续、可循环的在地文化机制,为未来社区的营造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与实践方向。
以“出走与扎根:艺术共建的两种力量”为主题的社区共建趣谈会,则是邀请到了两位背景迥异的公共艺术实践者进行创作分享。他们分别从“走出去”汲取广域养分和“扎下去”深耕在地文化两种维度,展现了艺术参与社区建设的多元可能与动人力量。
将艺术融入社区肌理
见证微营造的多元可能
除了圆桌的理论思辨,活动还开展了多项具有趣味性的公共艺术实践。艺术家朱玉杰打造的“滚蛋计划”艺术快闪,特别融入“艺术光合”理念,将一颗直径达4米的巨型诗歌球体化作“公共情绪容器”。市民游客可将烦恼写于球面之上,在与陌生人一同滚动大球的过程中释放情绪。
这一行为艺术,让“被看见—被承载—被释放”的情绪疗愈过程在公共空间中真实发生。滚动,不仅是物理力量的传递,更成为情绪转译与社区共鸣的生动隐喻,完美诠释了艺术介入公共生活的强大能量。
早在10月10日,坊里夜校“社区的诗”艺术共创工坊已组织社区居民围坐一起头脑风暴,把零散的语言碎片拼成诗句,藏进街角。如今,漫步侨城坊,由前期共创工作坊成果转化的“滚动的诗篇”互动装置成为全新打卡点。观众通过摇动手柄,随机组合词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行。这一过程不仅充满趣味,其生成的诗句更成为社区共享的独特记忆,体现了艺术与科技、个人表达与社区记忆的巧妙融合。
在侨城坊商业中心B座2层的公共空间,“艺术光合·城市微营造成果展”以图文、视频及互动装置相结合的形式,系统梳理并集中呈现了自2023年以来,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工作室在全国多地推进的轻量级、共创式的微营造案例。其中便包含了2024深圳设计周期间,侨城坊与中央美院公共艺术与空间设计工作室合作的「Fun社区」公共艺术计划。
彼时,多位艺术家为侨城坊量身定做的600米环廊、150米会客桌和7件艺术品,已经自然地融入了邻里的生活,成为社区里充满故事的新打卡地。其中,部分已拆除的会客桌在此次活动中又被赋予了新生,在艺术家的改造后,成为可供市民游客休憩打卡的主题装置。
营造多维艺术体验
打造社区文化共建新样本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活动还与网易音乐联动,在侨城坊打造了专属深圳设计周的音乐角,用流动的旋律包裹整个活动场域,让设计、艺术与音乐在此刻完美交融,为市民带来一场全感官的审美盛宴,持续激活城市的艺术脉搏。
后续,侨城坊还将举办“时间的纹理——打击乐与萨克斯管二重奏”室内音乐会。
2025深圳设计周南山分会场“艺术光合・城市微营造行动”系列活动,通过“校、企、社”协同模式,打造南山城市微营造实验室,助力空间更新,为创意搭台。与“青年设计100”联手,引入更多青年创意。同时,又以艺术快闪、共创工坊、成果展等形式深化公众参与,真正打通“从一次性艺术项目到可持续在地机制”的转化路径。这不仅鲜活呈现了深圳“设计之都”的创新活力与人文温度,更以“微营造”为切口,为城市空间精细化治理、社区文化共建共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山样本”。
南方+记者 刘倩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