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有个基金能活125年!这就是诺奖基金。现在市场里三五年年退市的普通公募一抓一大把,诺奖基金却能扛过战争、大萧条、通胀。
1896年诺贝尔去世,留下3100多万瑞典克朗,按现在购买力算约17亿元人民币,这是初始资金。
之后每年要发5个奖项的奖金,还得付评委薪酬、场地运营费,一百多年里更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1929年大萧条、70年代全球滞胀。
但截至去年,资产涨到了68亿瑞典克朗,年化收益约4.46%,近50年收益接近8%,现在单靠股票分红就能覆盖两倍奖金,这哪是基金,简直是财富界的不倒翁。
早期它特别保守,只投债券,因为要遵守诺贝尔投资安全证券的遗嘱,别小看这保守,一战、二战那阵,连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都亏惨了,诺奖基金靠债券的固定利息稳稳撑住。
再加上瑞典是中立国,没被战火波及,资产也没遭物理损失,但战后麻烦来了,经济繁荣带动物价飞涨,70年代瑞典通胀率超10%,债券收益跑不赢通胀,奖金直接缩水到成立时的三成。
到了1970年代,基金终于开窍,开始慢慢加股票,1995年干脆直接投全球股市,这步踩得太准了,刚好赶上全球化黄金期,1990-2020年全球股市年化收益约8%。
股票的高增长不仅帮它跑赢通胀,资产增速还超过了标普500。这里的关键不是选对了股票,而是在通胀最凶的时候主动变策略,这种逆向操作比跟风追涨聪明多了。
现在它的玩法更成熟,搞多资产搭配,不押单一市场。股票、债券、大宗商品都买,追求资产低相关性,比如股市跌的时候债券可能涨,大宗商品和股市联动弱,这样能对冲风险。2019-2022年就是例子,基金涨了18%,最大回撤才2%;同期标普500虽涨19%,但最大回撤高达19%,谁稳一看就知道。
其实这些玩法,普通人也能学,首先得记住本金安全最重要。诺奖基金早期靠债券守住本金,才有后来的机会。
现在很多人买基金只看近一年收益,不管最大回撤,跌了就割肉,连回本的机会都没有。咱们可以学经典配置,比如50%存款+30%债券+20%股票,先保住本金,再谈赚钱。
年轻人收入稳、能扛波动,就多配点股票,快退休了就多买债券,别跟风追热门,2021年追新能源、2023年追AI的,不少人都套牢了。
诺奖基金215倍的回报,是125年攒出来的,年均4.46%看似不高,靠复利越滚越多,普通人常犯的错就是追涨杀跌,一年操作十几次,手续费亏了不少,收益还不如不动。
理财就像种庄稼,得等时间成熟,急不来,诺奖基金的故事不是神话,是生存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不是一夜暴富,是细水长流。
真正的理财能力,不是选对一次资产,是在波动中守住方向,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与其追短期暴利,不如学它:先守好本金,再找对方法,最后用耐心等时间给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