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今年第三季度的经济成绩单,确实有些指标在悄悄"掉队"了,需要尽快完善啊。官方数据显示:我国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8%,虽然与市场预期基本吻合,但这却是今年以来的最慢增速。
回顾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呈现逐季放缓态势:一季度5.4%,二季度5.2%,三季度4.8%。这份成绩单背后,究竟是谁在拖慢我们前进的步伐呢?
答案是“房地产投资”
“投资、消费、外贸”被认为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这里面:对外商品贸易在前三季度取得了4%的增长,出口增幅为7.1%,进口下降0.2%,外贸顺差增幅更是超过了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前三季度获得了4.5%的增长。这个增速虽然为正,但相对于经济潜在增长力度、民众的期待以及全国5.2%的GDP增幅来说,仍然偏弱。
投资,更差了!当全国上下期待经济复苏的强劲旋律时,固定资产投资却再一次意外地奏出了一个降调音符——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0.5%,这是近年来罕见的负增长。
深入剖析数据后发现:原来是房地产这匹昔日的"领头马"深陷泥潭,高达13.9%的投资降幅成为拖累整体投资的最大因素。然而,在房地产的阴影下,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曙光已然显现,一系列新兴领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固定资产投资冰火两重天
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整体下降0.5%的背景下,不同产业和领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3%,而包含房地产在内的第三产业投资却下降4.3%。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如果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项目投资实际上保持了3.0%的正增长。例如: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4%,其中的“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大幅增长15.3%,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前三季度,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长4.0%,消费品制造业投资增长6.3%,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6%,显示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投资步伐虽有所放缓,但同样保持增长——提升1.1%。
其中的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12.8%,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2%,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增长20.6%,成为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亮点。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4.0%,占全部投资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反映出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正在显效发力。同时,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6.1%,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33.1%,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势头。
除了房地产,目光还需看“民间投资”
在整体投资下滑的背景下,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3.1%,跌幅远超整体水平。南生认为: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无疑是我国民间投资持续多个季度萎靡的重要原因,但民间投资的困境远不止于此。
市场准入的隐性壁垒仍然存在,一些领域名义上对民企开放,却在项目招标中设置过高门槛或附加条件,使民营企业难以真正参与竞争。这种"玻璃门"、"旋转门"现象,限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空间。
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受企业规模较小、抵押物不足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贷款额度有限、融资成本偏高的问题。银行传统信贷模式与科技企业的风险特征存在结构性错配,使得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尤为困难。
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也制约着民间投资活力。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一些利好政策在基层执行过程中常被打折扣、搞变通,影响了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和投资信心。
区域分化同样明显,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同比下降4.5%,中部地区投资增长1.5%,西部地区投资增长1.5%,东北地区投资下降8.4%,反映出不同区域民间投资活力的显著差异。
政策发力点与未来展望
找到了抑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就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措施——面对民间投资的下行压力,政策层面需精准发力,部署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拓宽民间投资空间,支持民间资本加大新质生产力、新兴服务业、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
国家将通过制定清晰透明的行业准入标准清单,在新能源、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推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清单,积极引导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特别是在"两重""两新"政策牵引下,民间投资持续向新逐绿。
严格落实招标投标制度也是关键举措,国常会强调要"严格落实招标投标领域相关制度规定,保障中小企业政府采购预留份额",切实破除各类限制民间投资的隐性壁垒。
完善融资支持体系同样重要,国家将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拓宽融资渠道,并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两大数据中心项目REITs的成功上市,意味着民企参与大型基建的融资壁垒已被破除。
换言之,那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动能正在悄然成长——在高技术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增长,正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的道路。随着一系列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政策的落地见效,中国经济有望在结构调整中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