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已结束。我的富途App显示,25年至今股价涨幅最高的板块并不是AI,而是大消费:老铺黄金、泡泡玛特、古茗、蜜雪集团涨幅分别达250%、209%、143%、109%,跑赢了英伟达等AI明星股。
(图源:富途App,统计时间:10月17日 15:00,北京时间)
让用户心甘情愿“氪金”的“大消费”俨然已成最具活力的增长赛道。25年巨头们的布局也纷纷指向了“消费”,京东发力外卖,美团、阿里拼尽全力加码闪购,轰轰烈烈的“即时零售大战”反映出的是渠道巨头们对“大消费”话语权的争夺。
大消费爆发是经济进入新周期的必然结果。产能过剩,创造新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已成为增长的重点,即时零售本质是在激活“到家”这一新场景,而泡泡玛特们则从无到有开辟了潮玩的生意。
供不应求时,产品为王;供大于求时,品牌的价值也凸显了出来。25年增长强劲的消费企业无不取得了品牌建设的成功,比如泡泡玛特、蜜雪冰城、老铺黄金均是“广告好手”,它们均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成了标杆品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些年依赖“种草”搞流量而声名鹊起的“网红品牌”却均举步维艰甚至走上末路,完美日记,蕉下,钟薛高……不胜枚举。
(图源:泡泡玛特)
结合起来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要增长,必须要做好品牌建设。
短期流量换不来长期价值
过去十年甚至二十年,随着互联网取代纸媒成为核心媒介,品牌营销的主流全面转向“流量驱动的效果营销”,从搜索、社媒、电商,到种草、直播、AIGC等内容营销,变化的是获取流量的形式,不变的是品牌花钱买流量卖货的流量营销本质。
然而这两年,品牌发现流量驱动的营销模式虽立竿见影,却后劲不足。
1、流量营销内卷恶果已显现。互联网平台缩短用户与商家之间的交易路径,商家买流量就能卖货。然而供给侧过剩的背景下,流量内卷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流量成本在竞价效应下注定水涨船高;二是流量内卷传导至供给侧,新能源车等行业出现价格战,“罗马仕”风波本质也是内卷的恶果,当前端拼流量、卷价格时,后端不可避免地偷工减料。
2、「新内容营销」正在失效。近年来兴起的KOL/KOC种草等“新内容营销”依然是流量营销,只是品牌获取流量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变化。在“新内容营销”中,品牌不再以CPM、CPC、SEM等方式直接购买流量,而是以内容撬动流量,但这件事到后来发生了变化:不论KOL/KOC多么努力地创作内容,品牌都必须“投流”花钱才能获得流量,因为平台牢牢掌握着流量话语权,薛定谔的爆款,玄学般的算法,传出去的不一定是好内容,好内容也不一定传得出去。
就算内容有幸被用户看到了,TA也可能记不住。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内容严重过剩,AIGC技术与营销的融合进一步加剧了营销内容泛滥的趋势,“七嘴八舌”、“真假难辨”、“人机混合”……导致用户注意力彻底失焦、不信任感剧增。曾经用户在内容里找广告,如今用户在广告里找内容,这导致品牌形象分散、标签难以确立,海量相似种草笔记和带货视频还会导致用户反感。
(图源:搜狐)
3、AIGC彻底颠覆内容营销模式。OpenAI、谷歌、百度等平台均在探索于AI搜索结果中引入广告,在社交媒体AIGC内容更是呈现出泛滥的趋势,其中不少是营销内容,甚至出现了「茶界泰斗被AI “复活”带货」这样的违背伦理的营销行为。AIGC被应用到内容营销,不只是会导致营销内容进一步泛滥,还会因真假难辨增加用户对营销内容的不信任感和习惯性排斥,这将严重冲击传统的搜索、种草、带货等流量型内容营销模式。
(图源:Sora2)
不论什么内容营销,只要未能摆脱“流量驱动”的本质,都会存在量涨价跌的结果,最终品牌必然会陷入疲软甚至消亡,就像曾经昙花一现的网红品牌们一样。
短期的流量换不来长期价值。25年,反内卷已成为越来越多行业的共识,头部企业都在回归商业本质:
以品牌建设为核心的“古典市场营销”正在复兴。
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将营销定义为:
“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求和欲望,估量和确定需求量的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它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用适当的产品、活动和计划,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
搞流量只是一种市场手段,争夺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塑造认知促进销售(包括更多订单、更高溢价和更多复购)也就是“品牌建设”才是市场活动的终极目标。品牌建设的过程,就是洞察消费者需求,在正确的产品价值供给的基础上,共情消费者,通过好的广告,好的内容,好的媒介凝聚消费者的共识,积累品牌心智资产,持续强化品牌力。
「供给过剩」时代,品牌建设怎么做?
1、广告,依然离不开“好的内容”。
「新内容营销」失效,但内容反而更重要了,只是品牌需要的是“有效”的内容营销。
正如《定位》一书所言,“在如此嘈杂的传播环境中,提高有效性的唯一希望,是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聚焦于狭窄的目标以及进行市场细分。”而“应对传播过度的社会,最好的方法就是极度简化信息。传播和建筑一样, 少即是多。你一定要「削尖」你的信息,使其能切入人们的心智。”
好的广告一定是好的内容,品牌依然需要用直击人心、引入共情、通达人性的内容去触达和触动消费者,而这些内容很难通过AI生成,因其底色是“人心、人文、人性”等AI难以触达的范畴,正因为此,AIGC时代,由人创作的优质内容反而变得更稀缺。
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家庭第一大屏小米OTT会在业界独家成立专属创意团队。这个团队会与品牌一起围绕大屏设备共创大屏开机3D广告等创意内容,截至目前已服务百强奢侈品中的六成品牌,以及许多行业的头部品牌甚至品类标杆,打造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大屏创意内容。
好内容的价值,需要放大器来释放。如何呈现、在哪里呈现成为品牌建设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2、品牌,须构建于“综合体”之上。
品牌建设是“反效率”的,它要求企业不急功近利,不关注即时反馈,而是持之以恒地投入,这是一个水滴石穿的过程。在汽车行业,许多新势力打出“新式豪华”的理念,但奔驰高管却表示:“真正的豪华,不是一个人、一辆车甚至一代车所能定义的;我们说,时代的更迭,产业的更新,驱动方式的变化并未改变豪华的真谛。”任何用户心智的沉淀,都不可能靠一朝一夕之功。
品牌建设也不能靠一招一式。泡泡玛特距离其立志成为的“中国迪士尼”还有遥远的距离,“迪士尼”品牌的形成并不是靠一部电影或者几部动画片,而是源自企业百年来全域经营的沉淀。从影视内容,到线上平台,到线下乐园,到邮轮与旅游,再到周边IP……迪斯尼缔造了全球最丰富的IP库,并竭尽所能地线上线下陪伴着用户,给人快乐,成为全球几代人的共同记忆,这给品牌建设者带来的启示是:必须构建媒介综合体,尽可能地环绕式地影响用户。
前些年线上广告被奉为圭皋,因其距离电商交易更近。但用户在交易决策时首要考量的“品牌”却并非完全由线上广告促成,它可能源自机场大屏的一条创意广告的触达,也可能来自客厅大屏电视的某个3D视频,更可能来自不同场景下品牌内容的长期叠加影响。
比如一直被忽视甚至被误解的家庭场景,就在品牌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数据显示2025年电视大屏去重用户量高达10.4亿人,这粉碎了某些人的“现代人不看电视”的固有偏见,更重要的是,电视所处的家庭场景才是激活品牌认知与消费的主战场,凯度数据显示家庭场景的消费次数占比超过55%,是名副其实的主力消费场景。与此同时,电视大屏具备显著的视觉优势,能够淋漓尽致地呈现创意内容,沉浸式地影响用户心智,且天然具有更强的信任感。
群邑的调研显示,OTT大屏的广告记忆度、产品喜好度是移动端的数倍,在与短视频协同投放后可显著提高电商跳转率,实现品效双收;相较于户外、电梯等碎片化媒体而言,OTT大屏的信息传递环境纯粹不杂乱,更有利于传递品牌的高端质感、权威信任感与纯净感。
OTT大屏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广告主看见与认可,CTR《2025中国广告主营销趋势调查报告》显示,87%的广告主投放品牌广告优先选择可信度高、用户量大的主流媒体,71%的广告主认为在整合传播背景下电视媒体的公信力依然是最高的。将OTT大屏、电梯媒体、手机小屏以及户外媒体等合理组合进行立体式、环绕式、接力式投放已成为越来越多品牌的实践,来自群邑的数据显示,OTT大屏+电梯媒体的组合投放可将认知比例提升97%。
当前OTT大屏仍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不同电视厂商、流媒体平台以及电视台均拥有各自的阵地,分散割裂使得OTT大屏不能最大化凝聚用户共识、难以形成注意力的规模效应。针对此,小米OTT联合电视淘宝、海信等上下游头部玩家组成「大屏营销联盟」,将打造覆盖半数以上的OTT设备的家庭营销高地,打通从内容消费到广告互动再到订单交易的全链路,或有望成为新的“中心化媒介”,助力品牌一锤定音,品效销合一。大屏营销联盟的平台将于11月对外发布,罗超Pro也将对此保持高度关注。
3、线下,是被忽视的增量场景。
前段时间在“西贝风波”中陷入争议的华与华,在营销圈曾拿到不少结果,其核心理论是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他们给客户设计logo等视觉并在包装、门店等场合反复呈现,自身也在机场和高铁站投放了类似的超级符号(罗永浩所说的两个大脑袋)广告,验证了线下场景的重要性。
线下场景远不止传统的户外广告屏、机场/高铁/地铁/公交等媒介。在万物皆是媒介的今天,店面“门头”是一种广告,蜜雪冰城超过4.6万家门店就是一张庞大的线下媒介网络;泡泡玛特通过数百家门店与数千家娃娃机覆盖线下场景,确保粉丝能像买可口可乐一样便捷地获取潮玩,同时让泡泡玛特的视觉形象无处不在;小米OTT将客厅、IoT设备、社区广告、便利店等线下场景打通,助力品牌线上线下环绕式影响用户。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伊利冰工厂与小米OTT合作,在其核心省份百余城市的亲邻社区门禁定向投放,30万+广告位触达2亿+用户,同期通过小米OTT裸眼3D视频强化“冰爽”心智,并通过H5导流到京东官方旗舰店、美团外卖、便利店/商超,在沉淀品牌资产的同时,实现高效销售转化,赢得了暑期营销攻势,也给长效增长巩固了基础。
(图源:小米OTT x 伊利冰工厂)
写在最后:
产能过剩意味着供大于求,供大于求意味着库存压力增加,产品难卖、更难卖出溢价,品牌力成了增长的核心动力。25年逆势增长的企业的最大公约数就是“品牌力强、营销做得好”。可预见,在传统内容营销与线上流量营销越来越难奏效时,越来越多品牌将回归到品牌建设的正轨上来,不再效果至上,而是追求延迟满足,以更长期的思维去做品牌价值的长线投资,实现可持续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