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CBSA)与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CITT)联合发布公告,
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碳钢紧固件(Carbon Steel Fasteners)作出第四次反倾销与反补贴日落复审终裁。
裁决结果明确维持现行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认定如果取消相关政策,中国产品的倾销与补贴行为“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
此举意味着,中国紧固件出口在加拿大市场面临的高税壁垒将至少再延续五年。
一、高税壁垒持续,最高综合税率达50%
根据CBSA历次裁决与执行情况,加拿大对中国碳钢紧固件征收的税率区间如下:
税种 税率区间 备注
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y) 6% – 30% 不同企业、产品类型适用不同税率
反补贴税(Countervailing Duty) 3% – 20% 涉及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认定
综合税率(双反合计) 最高约50%(CIF计) 按产品及企业区分执行
根据CITT的官方表述,此次终裁“旨在防止中国低价紧固件继续冲击加拿大市场,维护本国产业公平竞争环境”。
然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一决定将进一步压缩中加五金与工业零部件贸易空间,
尤其对汽车、建筑、机械装配等行业造成连锁影响。
二、出口困局:中国制造面临利润“清零”风险
中国是全球紧固件生产与出口大国,年产量超过 800万吨,出口遍布 160多个国家。
加拿大虽非最大市场,但其长期维持高税措施,已成为“中国制造外销北美”的重要障碍之一。
以一吨碳钢螺栓为例:
出厂价约 1,200美元;
加征50%的综合关税后,到岸成本接近 1,800美元;
价格劣势使中国企业在加拿大市场几乎“无利可图”。
江苏一家出口紧固件的企业负责人坦言:
“订单还在,但利润没了。直接出口几乎等于‘做慈善’。”
这种“高税锁死”的局面,正在迫使企业加速寻找新的出口模式。
三、东南亚转口:重塑出口路径的“安全阀”
面对持续的双反压力,越来越多中国出口商开始采用第三国转口贸易模式。
尤其是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凭借稳定的政策环境、成熟的港口体系与广泛的贸易协定,
成为中国紧固件企业进入加拿大市场的重要“跳板”。
标准化转口流程如下:
1️⃣ 头程出口(中国 → 东南亚)
货物自宁波、青岛、深圳等港口出运,正常报关出口,企业可依法享受退税;
2️⃣ 中转操作(东南亚保税区)
货物在马来西亚巴生港、越南海防港等地的保税区内完成换柜、贴标、重新包装等合规操作;
3️⃣ 产地文件变更
由当地商会签发合法原产地证(CO Form E / Form A),产品获得新产地身份;
4️⃣ 二程出口(东南亚 → 加拿大)
货物以“马来西亚产”或“越南产”身份报关出口,避开对“中国原产”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措施。
该模式在WTO规则与自由贸易协定框架内完全合法,
被业内视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合规解法,而非灰色通道。
四、转口贸易推动出口稳定增长
据RCEP贸易监测中心与**加拿大统计局(StatCan)数据:
2025年上半年,加拿大自马来西亚、越南进口的紧固件同比增长 42.8%;
同期,自中国直接进口的紧固件下降 55.6%;
业内估算,其中约 三分之一货源 实际为中国生产、东南亚中转的产品。
马来西亚国际贸易发展局(MATRADE)也证实,
2024年至2025年期间,紧固件及机械零部件类再出口贸易额增长超过 60%,
显示出东南亚正在成为“全球紧固件供应链的新节点”。
五、未来趋势:转口将成为长期战略而非权宜之计
从全球供应链格局来看,加拿大此类“双反措施”已呈常态化。
2025年后,随着美、加、欧多国对中国产品的持续防御性政策延续,
“中国制造 → 东南亚转口 → 目标市场清关”
将成为出口企业的长期战略布局。
未来3-5年,行业趋势将呈现以下方向:
供应链前置化:更多企业在马来西亚、越南设立中转仓或贸易子公司;
轻加工本地化:部分企业投资轻量化生产环节,提高原产地合法性;
文件数字化:电子原产地证(e-CO)与贸易追溯系统将成为主流合规工具;
市场多元化: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将分担北美高税风险。
六、高税之下的韧性与智慧
加拿大的“双反终裁”无疑让中国紧固件出口雪上加霜,
但也倒逼中国企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重构”。
在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
转口贸易不是逃避,而是一种合法、智慧、可持续的应对方式。
“高税之上,有路径;封锁之下,有空间。”
这不仅是一家紧固件工厂的生存写照,更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博弈中的韧性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