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路透社爆料称,七国集团(G7)和欧盟正密谋对中国的稀土采取行动,计划设立稀土价格下限以刺激生产,并且打算对部分中国稀土出口征收关税和碳税,目的是对中国稀土进行制裁。这一举措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澳大利亚在出售给中国54万吨油菜籽之后,竟然转身倒向美国,准备对中国稀土“下手”。那么,这样的双面政策还能持续吗?
众所周知,稀土是许多高科技产品的核心原材料,缺少它,很多先进设备都无法制造。于是,G7国家和澳大利亚提出了一个“新方案”,想绕过中国,寻求其他稀土供应渠道。仔细分析,这不过是“黔驴技穷”之后的无奈之举,再次证明了中国在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让美西方感到焦虑和不安。
回想今年4月,中国实施了对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这一合理的措施立刻让依赖中国稀土的西方国家陷入恐慌,纷纷发出“稀土荒”的警告。很多人不禁疑问,既然中国早就掌握着“稀土王牌”,为什么不早点出手?这或许与特朗普重返政治舞台有关。在他第一任期时,就开始对华发起“关税战”,虽然当时还没有如今的强硬,但这一举动已暗示着美国正朝着“保守主义”发展。
今年4月,特朗普再次高举“关税大棒”,对中国征收了最高145%的关税。面对这种只看结果、不讲条件的做法,中国终于选择打出“稀土牌”,让美国企业感到“痛”,这才迫使美国开始重视稀土问题。为了摆脱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美国五角大楼也加大投资,向美国稀土企业注资数亿美元,希望能够研发出自己的稀土供应能力。毕竟,现代军事装备、航空航天部件、风力发电、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几乎都离不开稀土元素。
澳大利亚的做法颇具代表性。一方面,它借着G7的机会,试图提升自己在全球关键矿产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它对美国的言听计从,不管这些行动是否对自己有利,都先站队再说。澳大利亚的稀土很多最终还需要送到中国来加工,而它一边依赖中国完成产业链,一边在国际上对中国“下绊子”,这无疑是在自找麻烦。
这种做法看起来像是“吃中国的饭,砸中国的锅”,若真的惹怒中国市场,连油菜籽这一交易也可能会面临风险。值得一提的是,中澳之间的油菜籽贸易近期已恢复,背景是中方与澳方经过多轮谈判,终于在黑胫病检测标准上达成一致,甚至引入第三方检疫机制,才使得澳洲油菜籽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再说说加拿大的例子。过去,加拿大几乎是中国唯一的油菜籽供应国,去年中国从加拿大进口了640万吨,总值34亿美元。然而,加拿大却偏要与中国作对,先是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接着又对中国钢铝产品加征25%的关税,显然是采取了歧视性贸易政策。中国商务部对此进行了调查,并决定对加拿大的油菜籽征收反倾销保证金,使加拿大措手不及。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加拿大的做法无疑是个“前车之鉴”。虽然两国的关系因政策原因一度陷入困境,但在阿尔巴尼斯政府上台后,双方通过改善关系,进出口贸易迅速回升。然而,如今澳大利亚却再次步上了加方的后尘,站在美国的一边,打算通过发展本国稀土产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澳大利亚驻美国大使在一次智库研讨会上公开表态,称澳大利亚的发展稀土产业能为美国解决供应链问题,这实际上是代表了澳大利亚政府的立场。
总的来说,澳大利亚在稀土问题上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其在大国博弈中的尴尬位置。它既想通过依赖中国完成产业链,又试图通过站队美国,结果可能会面临双重风险。而中国是否会采取反制措施,是否能继续在稀土领域保持主导地位,将成为国际贸易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