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的一个清晨,广东佛山,微信群里突然炸了锅,小娟(化名)发长文,内容扎心,字里行间透出崩溃,她写自己老公把家里那套商品房偷偷卖了,借了银行消费贷几十万,摊牌时账户上只剩几千块钱,几百万蒸发,只留下一纸离婚起诉书,这个场景让人想起电视剧里的狗血桥段,现实往往更狠,不给喘息。
“你们为啥还进股市?”我当面问了几个新开户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不甘心打工”,有的说“理财产品太低”,还有个女生直言:“我看视频号上说,只要多学技术面,早晚赚回来。”——她手机里还存着一长串“炒股带飞”主播的短视频。
回到办公室,我翻了下公开数据,2025年2月底,A股个人投资者数量突破6100万,这数字吓人,几乎每23个中国人就有一个炒股,年初到现在,新增开户数已经连续三个月超过百万,数据不骗人,哪怕去年亏钱的新闻天天刷屏,还是挡不住新韭菜进场。
钱到底都去哪了?“股票市场就像一个大赌场,赢家永远少数。”这是证券老员工小梁的原话,他接着说:“2022年那波牛市,营业部里天天人满为患,到了2023年行情一转,来的人反而更多,大家都想着抄底翻本,结果越套越深。”
有多少人真正赚到钱?这个问题在2025年还是无解,网上流行一句话:“亏钱是常态,赚钱是例外,暴富是故事。”身边的例子更具体:小张,2023年初靠新能源板块赚了六位数,2024年下半年又在AI概念股翻车,亏得只剩本金一半,还死撑着不走,理由是“快到牛市了,不能割肉。”
“为啥明知道大部分都会亏,还是有这么多人进股市?”我自己也想不明白,后来和心理学朋友聊了聊,她说:“这和买彩票差不多,大家都觉得自己是那个会中奖的人,哪怕概率摆在那儿,侥幸心理就是不信。”A股有个更狠的说法——“七亏二平一赚”,意思是,十个人里只有一个能赚钱,剩下的要么亏,要么打平,大家都知道,没人信会轮到自己。
2025年4月,一位老股民在微博发了条动态:“我炒了十年股,赚过,也亏过,最后发现最难的是管住手,刚开始亏钱想翻本,后来赚钱又想赚更多,永远停不下来。”他的评论区下面,有人留言:“你说得对,可惜看懂了也做不到,谁都想成为那个例外。”
换个角度,有个朋友是做房产中介的,他说:“现在不少客户卖房不是为了改善住房,而是要凑钱炒股,觉得房价涨不动了,股市才有希望。”这种想法,2025年一线城市很常见,经济压力大,收益焦虑,存款利率低,哪怕明知风险,还是想搏一把,谁都想抓住那个风口。
当天傍晚,证券营业部里,两个中年男人在争论:“行情都跌成这样了,明天你还加仓?不怕继续被套?”另一个人回答:“套就套着,反正钱放银行也没意思,炒股起码还有希望。”这场面对面的争执,背后是中国股民的真实写照,明明知道风险,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
真正让人沉迷的不是钱,是那种“马上就能翻身”的刺激感,涨停板一出现,心跳加速,哪怕只是小赚几百块,都像中彩票一样开心,亏钱的时候,反而觉得“再等等就能回来”,谁也不愿意相信,自己是那个被收割的韭菜。
另有一个点,2025年短视频平台和社群带火了“跟单炒股”,“抄作业”成了新风口,很多新人根本不懂基本面、技术面,只要听到“某大佬买了”,就一窝蜂跟进去,赚了就炫耀,亏了就甩锅,信号群、荐股群满天飞,谁也说不清真假,割韭菜的套路越来越隐蔽。
我问过一个做量化投资的年轻人,他说:“其实绝大多数人,连最基本的风险控制都不懂,只会一味加仓、重仓,赔了不肯认,赢了就加倍下注,最后的结果很明显。”他还补充:“大家都想用小钱赚大钱,可惜没有免费午餐。”
很多人说,炒股的本质是“人性”,想一夜暴富,想成为那个10%的幸运儿,哪怕前面的人全都倒下了,自己也要试一把,这种执念,比什么都难打破。
偶尔有朋友自省:“我是不是该停一停了?”隔天行情一反弹,又忘了痛,继续“梭哈”,这种反复,像极了赌徒心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谁都想成为那个例外,谁都不愿第一个喊停。
采访快结束时,有个年轻人悄悄跟我说:“其实我知道大概率会亏,但谁也不甘心啊,总觉得下一个就是我翻身。”他嘴角带点自嘲,声音又透着点不服气,这种状态,2025年股市里每天都在上演。
到这里,故事没有终点,亏钱的、赚钱的、观望的、离场的,六千多万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笑到这个决定看起来理性,但情绪从不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