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日的CNBC采访中,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突然释放出积极信号,他表示中美有可能在即将召开的APEC峰会期间达成“重大突破”,并确认两国元首将在峰会期间进行非正式会晤。这一转变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贝森特此前还曾高调宣称对中国的关税政策感到满意,然而现在却似乎突然改变立场,积极释放缓和的信号。这种变化让人不禁猜测,美国此举究竟是希望通过与中国和解,还是另有深意?这“重大突破”是否真的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还是仅仅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承诺?
贝森特的态度变化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仅仅两个月前,他还坚称“对现有关税政策非常满意”,但如今却提出“重大突破”,这种语气的转变,不禁让人觉得背后可能有更深层的原因。事实上,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压力正在逼迫其调整策略。
首先,美国中西部的农民正面临严重困境。大豆的出口几乎停滞不前,2025年9月,美国对华的大豆出口几乎为零,而巴西和阿根廷的对华大豆出口却在迅速增长。美国农业州的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曾依靠这些农民的支持。农业行业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州议员的抗议,已经迫使白宫重视这一问题。
除此之外,美国整体经济状况也没有好转。最初美方期望通过贸易战迅速击垮中国,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反而美国企业的损失更加严重。《金融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纷纷警告,市场对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感到极度疲惫,跨国企业如高通、英特尔和特斯拉等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遭遇困境,而这些企业也开始向政府施压,要求放松对华贸易限制。
因此,贝森特的“松口”其实是一系列内外压力下的必然反应。与其说是美国主动寻求和解,不如说是在各方压力的逼迫下,试图找个出口。而这所谓的“重大突破”,更像是一个政治上的缓冲措施。
大豆问题是中美贸易战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最初,特朗普政府通过关税政策想要压迫中国做出让步,但中国并未屈服,反而通过反制措施打击了美国农产品,尤其是大豆。2017年,美国大豆对华出口曾高达140亿美元,但到了2024年,这一数字几乎为零。特朗普政府本以为通过经济封锁可以压垮中国,没想到中国不仅挺过来了,还成功调整了供应链,令美国的经济“封锁”政策变得毫无意义。
如今,随着APEC峰会的临近,美国急需一个“好消息”来安抚民众和市场。如果中国在会晤中释放一些积极信号,比如承诺采购更多美国大豆,这对于特朗普来说无疑是一个提振士气的好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贝森特提前释放出“重大突破”的信号,一方面是为了制造一种乐观氛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为接下来的谈判预留余地。
然而,中国的立场始终清晰明确,不接受单方面的让步,而是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中国不怕谈判,但也希望看到美方的诚意,比如取消部分加征关税,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承诺。
从整个博弈来看,中国有足够的底气和资本,经济形势稳中向好,供应链逐渐自主化,国际朋友圈也日益扩大。中国并未被美国的战术变化所带动,而是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中国可以期待的,不是美方的“突破表态”,而是一个回归理性、公正的谈判环境。如果美方真心想解决问题,必须摒弃“零和思维”,诚意待人。否则,无论美方如何预告“突破”,最终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
总的来说,这场贸易战打了多年,已经到了需要深刻反思的时候。贝森特的“松口”并非是胜利的信号,而是美国政策反噬的结果。而中美元首会晤,可能是一个重新开始的契机,但前提是美方必须拿出实际的行动。对于中国来说,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真正的转折点在于双方能否回到平等、互利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