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许 愿
“公司是科创型企业,曾获得Pre-A+轮和A1&A2轮融资;该产品已正式发布,是全球少数商业落地的具身智能引擎之一,拥有100余件自主知识产权以及49项国家和省部级资质与荣誉;该项目亩均投资强度高于往年我省同类重大项目……”9月中旬,在省发展改革委办公室,工作人员点开“无锡某人形机器人项目”的申报信息,不一会儿,项目评估结论便弹了出来。继续点开屏幕左下角的AI助手图标,提问:“项目是否有需关注的潜在风险?”AI助手立刻从市场预期、规模化生产等多个维度给出相应提示。
“这可不是普通搜索,而是AI‘智慧大脑’在干活!”今年3月初,我省谋划启动AI赋能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工作,近期已在重大项目评估评审、政策性资金项目形式审查、节能评估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果。
“以往这些信息都需要人工耗费精力检索,现在简便高效、一目了然!”该工作人员透露,就在不久前,项目评审还极度依赖人力和经验,但在今年省重大项目清单中期调整中运用“AI助手”评审70多个申报项目,前后只花了大约3个小时,平均每个项目2.5分钟。而去年60个项目评审,相关机构前后忙了近7天。在政策性资金项目形式审查方面,以往500个专项债项目需要用3天时间,而引进AI后只需要10分钟,且准确率超过90%;节能评估方面,以前对1个项目节能评估需要3小时,现在仅需10分钟,这在全国其他地区尚无相关应用成果。
“以前是人追着项目跑,现在是AI推着信息来,大大减轻了我们的工作负担,可将更多精力投入项目的困难问题协调和资源要素保障上。”一位参与往年项目审查评估的工作人员感慨。不仅快,参考信息也更加全面。系统将3000余个历史项目信息进行智能化处理,构建起丰富的内部知识库,既能快速调用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又能精准参考内部政策与历史案例,让项目评估有了更全面的依据。
在评估标准的统一性上,AI同样展现出独特价值。“以前最头疼的就是评审‘尺度问题’。”发展改革部门的一位负责同志坦言,“请来8位专家,可能就产生8种看法,专业背景不同,判断难免有偏差。”如今,AI通过系统学习建立起一套标准化的评价体系,让评估工作更加客观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