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特斯拉始终是焦点所在。随着行业发展的持续加速,其量产进度牵动着市场的每一根神经。
前不久,有消息称美国植物基制药企业PharmAGRI与特斯拉签署意向书,计划在自营农场和处方药生产环节部署多达1万台Optimus Gen3+引发业内轰动,尽管马斯克随即在社交媒体公开否认,但这一事件还是引起了大家对特斯拉量产时间的好奇。据悉,今年1月,马斯克在公开采访中透露,特斯拉计划于2025年生产5000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然而,截至7月,有消息爆出其实际产量仅数百台,与原计划相差甚远,甚至不到十分之一。在7月的财报会议上,马斯克又调整了量产规划,提出2026年产量要达到5万台,单台价格在35.5万元,并期望在5年内,也就是2030年前,实现年产量100万台,届时单台成本才有望控制在14万元左右。
就在马斯克不断改口量产规划、特斯拉Optimus量产时间摇摆不定时,中国的一家名为开普勒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商却已悄然取得突破,推出了全球首款商业可售的特斯拉同款混动架构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据了解,开普勒K2大黄蜂基础版售价仅24.8万元,不仅采用了与特斯拉Optimus相同的混动架构方案,还凭借低于特斯拉预期成本价的优势,率先实现了量产。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开普勒K2大黄蜂已收获全球上千台明确订单,累计交易金额达数亿元。
▍核心硬件自研+强大供应链保障,助力突破量产瓶颈控成本
在相似技术路径下,开普勒为何能更快突破量产瓶颈并控制成本?其产品性能与可靠性又是否经得起市场检验?机器人大讲堂就开普勒K2大黄蜂进行了深入了解。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与供应链紧密相连。这一点从马斯克近期在播客中透露要从零打造供应链便能可见一斑。中国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为开普勒机器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助力其快速突破量产瓶颈并有效控制成本。通过与产业链头部上市公司深度合作,共同研发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开普勒机器人实现了高达80%的自研率,其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旋转执行器、灵巧手等多个关键核心部件均为自研。
其自研滚柱丝杠执行器历经128道精密工艺制造,配备2238个精密齿牙,动力传输效率大幅提升,峰值推力达8200N,能量转化效率达81.3%。自研旋转执行器峰值扭矩220N.m,重复定位精度0.01度,自研率85%,能精准执行毫米级精细操作;自研灵巧手单手套件891个零件,具备11个自由度,可出色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
这些自研硬件优势不仅为开普勒K2大黄蜂带来了性价比优势,也为其性能保障奠定了基础。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采用“滚柱丝杠直线执行器+旋转执行器”相结合的串并联混合动力架构,被认为能够实现更接近人类自然行走的直膝步态,并在能效利用、任务稳定性以及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然而,尽管技术潜力明确,目前全球范围内公开采用该方案的机器人产品仍较为稀少,仅有开普勒、小鹏和特斯拉等少数几家厂商涉足。
该架构之所以尚未普及,主要源于其较高的技术实现难度。串并联混合结构显著增加了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的构建复杂度,同时也带来“仿真-现实差距”的挑战。出于技术门槛与开发成本的考量,目前多数人形机器人仍倾向于采用结构更简单、控制更容易的准直驱串联架构,具备真正直膝行走能力的机器人仍属少数。
开普勒机器人依托硬件自研能力,推出了国内首款可商业售卖的混合动力人形机器人——开普勒K2大黄蜂,其对标特斯拉Optimus,创新性地将行星滚柱丝杠直线电机与旋转电机结合,通过串并联协同驱动实现了高度类人的直膝步态。在技术实现上,开普勒团队深入优化了丝杠力学机制,结合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算法,使机器人在高负载或复杂地形下仍能保持稳定步态与精确控制。在负载能力方面,开普勒K2大黄蜂通过多接触线设计提升受力面积,实现了双臂负载30公斤的表现。在能效利用方面,开普勒K2大黄蜂充电1小时可连续工作8小时,能效利用率高达81.3%,同时,其运行更平稳、噪音低、磨损小,寿命可达滚珠丝杠的数倍,尤其适合高强度的工业场景。
在智能交互与任务执行方面,开普勒K2大黄蜂通过分层模型VLA+解析语义识别指令,能听懂自然语言指令并完成物品分发等任务,其指令响应与动作执行的流畅程度可与特斯拉Optimus比肩。
在最新公开的训练展示视频中,开普勒K2大黄蜂基于仿真数据与海量真机数据开展持续动态学习和训练,通过分层模型VLA+实现语义识别解析指令并执行对应动作,其指令响应与动作执行的丝滑程度可与特斯拉Optimus相媲美。
通过供应链整合与硬件自研,开普勒机器人在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产品的性能优化。作为目前已进入量产阶段的产品,开普勒K2大黄蜂无疑是当前真正买得到、买得起的高性价比人形机器人产品。
▍8小时直播+上汽通用实景实训,机器人性能与可靠性得检验
人形机器人的长期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与成本控制,更关键在于能否在实际场景中持续稳定地完成任务。
采用直线执行器混合架构的开普勒K2大黄蜂,结合强化学习与力矩控制方法,实现了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步态与类人直膝行走能力,在提升能效的同时也增强了任务执行的适应性与自然度。开普勒机器人此前公开发布的国内首个“混合架构抗扰动”步态实拍视频,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视频中,开普勒K2大黄蜂实现了与特斯拉同款的直膝步态,在平整沥青路、凹凸不平砖石路、柔软透水塑胶跑道以及河岸草地等多种复杂地形上行走自如。在零样本、无保护的全开放测试环境下,即便遭遇外部踢踹、推搡等干扰,它也能稳住身体继续前进,其平衡能力和环境适应性为工业应用、服务场景及更多真实世界任务的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8月,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开普勒机器人举办了全球首场机器人直击续航挑战赛直播活动。开普勒K2大黄蜂不仅成功完成8小时直播,还在直播间内大秀热舞表演、参与趣味游戏“你画我猜”,并同步演示了精密物品分拣、智能工厂上料等工业级操作能力,充分展现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出色续航能力与操作能力。
针对业内关于“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落地应用难”的争议,开普勒机器人也早在今年4月便在上汽通用汽车完成实景实训。通过在实际汽车制造场景中开展车身缝隙检测、物料搬运等多轮实测,双方联合验证了开普勒K2大黄蜂在复杂工业环境下的作业能力。开普勒K2大黄蜂大负载与长续航特性完美匹配“两班倒”生产节奏;毫米级定位精度结合三维质量感知系统,有效解决工业领域长期存在的力控与灵活性矛盾;群体协同作业模式则展现出替代人工班组的技术可行性。
据相关机构测算,售价仅24.8万元的基础版开普勒K2大黄蜂,在8小时工作制下可替代1.5名工人的效能,而在长三角制造业的测算中,其投资回报周期更是控制在了1.5至1.8年间,后期运营成本显著降低。目前,开普勒机器人已斩获数千台框架协议订单,覆盖海外工业贸易、数据采集、政府展厅、智能制造、仓储物流及特种行业等领域,累计交易金额达数亿元。这些订单不仅是市场对开普勒K2大黄蜂认可度的体现,更是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核心节点的标志。
从几千台到几万台,从中国到全球,随着产能持续释放,以开普勒K2大黄蜂为代表的量产型人形机器人必将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标准化装备,开启规模化应用的新纪元。
▍机器人+汽车领域上市公司助力,率先量产标定人形量产元年
人形机器人作为新兴产业,初期正面临技术难度高、量产门槛高、市场认知度低等典型挑战,这一发展轨迹与电动汽车产业的早期历程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回顾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其早年同样深陷质疑漩涡,但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企业逐步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市场化推广,如今已在全球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样本。
业内普遍认为,成熟的汽车产业链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具备较高的复用价值,而上海开普勒机器人的融资布局正印证了这一行业判断。今年以来,开普勒机器人在半年内接连完成3轮融资,获得7家来自汽车及机器人产业链领域A股上市公司的支持。
开普勒CFO谭峥嵘曾公开表示,公司现阶段更需要的是产业资源,这些上市公司能精准补足关键零部件短板,这种选择也反映出人形机器人从技术原型走向量产对产业链支撑的迫切需求。
从产业链协同来看,开普勒已与多家关键零部件厂商、汽车领域上市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形成从零部件到市场渠道的全链条支撑。
硬件端,开普勒机器人在融资过程中引入了多家产业资本股东,形成关键零部件的协同支持。伟创电气在伺服系统、空心杯电机等关节核心部件方面具备技术积累,有助于提升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性能;柯力传感、汉威科技在机器人传感器领域提供支撑;兆丰股份的高精度传动部件与乔锋智能的精密加工能力,则为人形机器人的结构精度与可靠性奠定基础。这些合作不仅拓宽了资金渠道,也通过产业链资源整合,为开普勒机器人的技术迭代与量产落地构建了扎实的支撑体系。
制造端,其与深耕汽车行业的福然德通过渠道共建,借助后者在中高端主机厂合作基础及汽车材料轻量化产能优势,推进人形机器人制造与应用落地;全球化布局上,创业板上市公司涛涛车业成为关键伙伴,开普勒将依托其销售渠道、运营经验及北美本土制造能力,开启全球化商业布局;此前,开普勒机器人与上汽通用在工业场景的战略合作,也将进一步推动机器人在汽车制造环节的实际部署,逐步完善应用闭环。
纵观当前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在各国争先投入产业竞赛的背景下,开普勒K2大黄蜂作为与特斯拉Optimus采用同款混动架构的产品,率先实现量产,不仅为自身商业化奠定基础,更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竞赛中标注了“落地元年”的关键节点。这种依托汽车产业链实现的突破,既验证了产业链复用的可行性,也为尚处初期的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注入了实践信心,为后续技术迭代与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产业协同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