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若持续低迷,明年或将迎来四大棘手难题
走在小区楼下,总能看见中介门店玻璃上的房源贴纸换了又换,原本热闹的新房售楼处如今只剩零星几个置业顾问在整理资料;打开业主群,讨论"房价又跌了多少"的消息比吐槽物业的还多,有邻居挂了半年的二手房,降了20万还是没等来买家。这两年房地产的冷意,早已从行业数据渗透到了普通人的日常里。住建部2025年的报告显示,全国城镇住房总量已突破33亿平方米,平均每户家庭有1.15套住房,可商品房空置率却高达17.3%。如果这种低迷态势延续到明年,市场恐怕要直面四大棘手难题,每一个都关乎行业和普通人的切身利益。
一、房企偿债高峰:5300亿债务压顶,中小房企扛不住
明年最让人揪心的,莫过于房企的债务"大考"。根据中房网和新浪财经的数据,2025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高达5327亿元,比2024年多了近500亿元,其中三季度单季就要还1600亿元,创下近年同期峰值 。这对本就资金链紧张的房企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更棘手的是融资"冰火两重天"的局面:国企和头部房企能拿到2.71%的低成本融资,可民营房企融资成本高得吓人,新城发展的境外债利率甚至达到11.88%。中小房企更惨,上半年平均融资额只有12.33亿元,连头部房企的零头都不到。没钱还债的后果已经显现,2025年二季度就有15191家房企欠税,总金额超3193亿元,还有3707家成了失信被执行人 。要是明年销售还没起色,恐怕会有更多房企陷入"卖项目、降价格"的恶性循环,甚至引发连锁违约风险。
二、地方财政紧日子:土地收入降两成,钱从哪儿来?
对地方政府来说,房地产低迷直接戳中了"钱袋子"的痛点。土地出让金一直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2024年占比近四成,可2024年1-8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同比直接降了25.4%,少了20218亿元。这个下滑趋势要是延续到明年,地方财政的压力会陡增。
钱少了,麻烦就来了。城市里的道路维修、公园建设、养老医疗等民生支出,很多都依赖土地收入支撑。更关键的是,三四线城市已经陷入"库存高、卖地难"的死循环:全国6.8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库存里,三四线城市占了七成以上,去化周期高达47.6个月,远超12个月的合理区间。土地卖不出去,财政收入跟不上,地方既没资金搞城市更新,又难以为房企纾困,很可能形成"市场低迷—财政紧张—调控乏力"的恶性循环。
三、居民资产"缩水":房子不值钱了,消费更不敢花
房地产低迷最直接的影响,是老百姓的资产账本变薄了。央行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中房产占比超70%,房子几乎是家庭财富的"半壁江山"。可2025年4月全国100城二手房均价同比跌了7.23%,北京、上海核心区房源都出现了明显降价,广州部分二手房年降幅甚至达到12.6% 。
这种"资产缩水"正在悄悄改变大家的消费习惯。以前买完房会接着换家电、搞装修,现在不少人连换手机都要犹豫再三。2024年白酒、传统家电等地产关联行业销量明显下滑,区域酒企营收跌幅超45% 。更明显的是储蓄率攀升,大家宁愿把钱存起来"求安稳",也不愿轻易消费。虽然泡泡玛特这类小额情绪消费和蜜雪冰城等性价比消费在增长,但这背后其实是"不敢花大钱"的消费降级,长期来看会进一步拖累内需复苏。
从房企债务到地方财政,再到居民资产和消费,房地产持续低迷带来的连锁反应,每一环都连着民生和经济。住建部提到,房地产行业正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未来潜力仍在 ,但这个转型过程要是踩不稳,明年的这四大难题就可能越拖越棘手。对普通人来说,提前做好资产规划、理性看待楼市波动很重要;对行业和政策而言,如何精准"拆弹"、推动市场软着陆,才是真正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