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企业与一般企业在平衡长期与短期利益的时候有不同的原则,而不同的原则来源于对企业目的的认识。”
事实就是如此,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路线和结果就在于老板的认识不同。
我们看联想和华为就是个经典的对比,两家企业有根本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又取决于两位企业家的思想差异。
对老板们来说,方法、技巧类的东西是下面的人要去学习和实践的,他们需要做更重要的事。
什么事更重要呢?
文化权和思想权才是企业最大的管理权,老板就是以此来营造管理氛围和企业发展的环境。
不仅仅是几个简单的概念,任正非可以给你更重要的东西——思考!
在跟一些老板探讨的时候他们喜欢提到任总的“语录”,但这是如此的话,其实可惜了。你想一想:任正非对企业界最重要的贡献什么?
老方说就是他通过华为的实践印证的思想哲学,或者称其为心法。
理论、战略、思想等的存储确实是华为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人类从古至今,能够一浪更比一浪强,关键就在于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
企业界曾经流行一句话,“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它的意思就是强调动脑的重要性,老板就是劳心者,劳心者的内涵是脑力劳动,是思想上的艰苦奋斗。
“有人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脑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像车轱辘一样的转,而有人没有做到这样……待遇和处境能一样吗?”
不仅仅是老板,从员工到高管,任何人要想进步都需要进行脑力劳动,思想奋斗才是尽心尽力,很多工作只是“尽力而为”是不够的。
一切都源自思想认识!
紧急的事不重要,重要的事不紧急。什么是重要?什么是紧急?两者是如何判断的呢?这就体现了各自的思想认识水平。
举个例子,我有次跟朋友谈公司的战略构想,中间有个什么活动需要他去参加,他就感叹身不由己,我劝他重要的事要有耐心,他点头称是,紧急的事未必重要,但也必须去应对。
而那些跟救火队长一样经常需要处理紧急事情的老板,可能就是把“紧急”和“重要”混为一谈了,就像下属身上的“猴子”都跑到老板身上一样。
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事情有轻重缓急,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就叫判断力,判断力源自认识,而思想认识需要通过大脑的劳动才能提升。
如何提升认知?
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从必然的王国到自由的王国……这不是靠耍小聪明就可以做到的。
“脑子动得越多,工作方法和流程就可以经常得到修正,流程不断丰富,不断简化,然后再丰富、再简化,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构成了非常先进则实用的管理。每一次的丰富,每一次的简化,都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增加和简化,而是产生了质的飞跃。”
任总创业时候43岁,他之前也不懂如何做一个企业,什么都是靠学,靠实践,靠悟。
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就算是认识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思想认识的运动是没有止境的,所以老方说一个人无论是创业还是做什么事,如果做不好,那100%跟其认识不足有关。
懂行的人比不懂行的人有优势,如果你不懂,那你就不会拿到好的结果。因为你不晓得事情的本质和规律性。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化繁为简,大道至简,这就是驾驭复杂局面的心法。
事情成不成功,主要是看符不符合发展规律。
华为的成功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顺应了市场的需求,符合世界的价值需要,所以它能够行稳致远,前途无量。
企业是一个点,行业是一条线,国家是一个面,好的企业都是“点线面”一体,才能顺势而为。
做人要求真务实,做事要实事求是,老方说就是追求真理,多做符合真理的事是有价值的,也是可以达成很高成就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但这个过程是艰苦的,对思想懒惰的人而言,他们宁愿做任何事也不想进行脑力劳动。
而且他们喜欢把“勾心斗角、意气之争”之类的东西当成聪明,这就造成了他们悲剧的根源。
心外无物,命由心造,思想才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认真对待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