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个引人注目的金融现象正在悄然上演:曾经被视为国民储蓄港湾的银行,如今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资金迁徙”。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居民存款余额增速跌至近十年来的谷底,同比增幅仅为3.2%,相较于2024年同期的5.9%,下滑了2.7个百分点。这组数据背后,揭示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资金流动,人们不禁要问:钱,究竟从银行流向了何方?这又折射出怎样的经济变迁和理财观念革新?
资金外流的规模之巨,着实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存款净流出高达7865亿元,这一数字是2024年同期的2.3倍。更令人惊讶的是,如果将时间轴拉长,我们会发现,这是自2010年有完整统计数据以来,居民存款首次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净流出,无疑凸显了这一现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究其原因,可谓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利率的持续下行无疑是“推手”之一。2025年6月,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平均利率已跌至1.65%的历史冰点,扣除2.1%的通胀率,实际利率已然转负。这意味着,将钱存入银行,不仅无法实现增值,反而面临着实际购买力缩水的风险。
与此同时,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却呈现出逆势上扬的态势。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达到了3.7%,较去年同期攀升了0.8个百分点。资金,如同逐水草而居的生物,自然会涌向收益更高的洼地,这正是经济规律的必然体现。
那么,这些“逃离”银行的资金,最终都流向了哪些领域呢?根据最新的市场调查,资金主要涌向了五大方向,呈现出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1. 理财产品:风险与收益的平衡之选
中国理财网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理财产品规模达到了惊人的31.7万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了15.3%。值得注意的是,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了52.7%。在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将目光投向风险适中、收益相对较高的理财产品,寻求资产的保值增值。
2. 股市:年轻一代的掘金新战场
2025年上半年,上证综指上涨了18.7%,创下了近五年来的最佳半年表现,股市的赚钱效应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新增A股账户数高达783.5万个,同比增长62.3%。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新开户的投资者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比高达41.6%,他们正成为推动资金流向股市的重要生力军。
3. 房地产市场:一线城市的复苏信号
尽管整体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但一线和强二线城市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5个月,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长了12.3%。对于许多家庭来说,购房依然是重要的资金出口,承载着居住和投资的双重需求。
4. 保险市场:未雨绸缪的资产配置
2025年上半年,人身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22.5%,达到了2.1万亿元,增速创下2018年以来的新高。其中,年金险和健康险的增长最为迅猛,分别同比增长了31.7%和26.9%。在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和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大背景下,保险正逐渐成为居民资产配置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提供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功能。
5. 海外资产配置:全球视野下的投资选择
尽管跨境资金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但通过合规渠道进行的海外投资正稳步增长。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个人购汇规模达到了560亿美元,同比增长17.3%。随着跨境理财通等政策的不断推进,居民对海外资产配置的意愿也在逐步增强,希望分散风险,寻求更广阔的投资机会。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数字人民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资金流向。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数字人民币累计开立个人钱包数量达到了4.3亿个,交易金额突破5万亿元。尤其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数字人民币的使用率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从人群分布来看,资金外流呈现出明显的代际特征。“85后”和“90后”是推动银行存款外流的主力军。调查数据显示,在这一群体中,有73.5%的人表示减少了银行存款的比例,转而增加了对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60后”和“70后”仍然倾向于将主要资产配置在银行存款和保险产品上,风险偏好相对保守。
这种资金流向的变化,本质上反映了我国居民投资理念的深刻转变。过去,将钱存入银行被视为一种美德,银行存款是绝大多数家庭的首选。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钱生钱”的理念,主动寻求更高效的资产配置方式,希望通过投资实现财富的增长。
正如央行研究局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所言:“居民资金从存款向多元化资产配置转移,从长期来看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反映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和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但同时也应当注意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是对于缺乏投资经验的群体。”
对银行业而言,存款外流无疑构成了不小的挑战。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降至1.72%,为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面对这一严峻局面,各大银行纷纷加大产品创新力度,推出了一系列结构性存款和特色理财产品,试图吸引和留住客户资金。
例如,工商银行在2025年第一季度推出的“智慧理财”系列产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资产配置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建议,上线三个月便吸引了超过2000亿元的资金。建设银行则通过“惠懂你”APP深化场景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嵌入到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场景中,增强客户黏性。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居民资金从银行存款向多元化资产的流动,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稳定性挑战,需要监管部门加强风险防控。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5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当前居民储蓄行为发生明显变化,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面临新情况、新挑战。下一阶段将加强监测分析,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正逐步向发达经济体靠拢。摩根士丹利2025年全球财富报告显示,美国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比仅为13.2%,而股票和基金占比高达54.7%。日本家庭银行存款占比为51.3%,较十年前的62.5%明显下降。中国目前家庭金融资产中银行存款占比约为58.4%,虽然仍然较高,但已较2020年的68.7%有明显下降。
专家普遍认为,未来几年,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居民金融素养的持续提升,银行存款占比还将进一步下降,居民资产配置将更加多元化和理性化。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面对这一趋势,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至关重要。一味追求高收益而忽视风险,或者一味规避风险而错失合理收益,都不是明智之举。金融专家建议,普通家庭应当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流动性需求,构建“三层塔式”的资产配置:底层是保障基本生活的紧急备用金,可以配置在活期或短期存款中;中间层是改善生活的稳健增值资金,可以配置在中低风险的理财产品中;顶层是实现财富增长的资金,可以适当配置在权益类资产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正日趋多样化。从银行存款到多元化资产配置的转变,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个人而言,提升金融素养、理性配置资产至关重要;对金融机构而言,创新产品、提升服务是应对之道;对监管部门而言,平衡发展与风险、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是永恒的主题。
资金流向的变迁,映射着时代的脉搏。从储蓄至上到理性配置,从单一渠道到多元选择,中国居民的财富管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不仅关乎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更关乎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这场变革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