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今晚吃基)
文 | 基哥
博时基金董事长江向阳,正式卸任了。
这位在博时掌舵整整十年的“操盘手”,即将奔赴新的岗位——招商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
说实话,在公募基金这个圈子,江向阳是个特别的存在。
他不是那种喜欢上热搜、天天出现在财经头条的明星经理,但你只要稍微了解一点行业,就会发现,过去十年博时的变化,几乎每一笔都带着他的印记。
这十年,他完成了从3027亿到超1.7万亿元管理规模的跨越,把一家深陷低谷的老牌基金公司,重新带回行业前三,甚至在某些领域做到了引领者的位置。业内人评价他:“如定海神针般推动大家共同进步。”这话不夸张。
而这一切,都始于一场“临危受命”。
2015年,A股市场正从“疯牛”转入深幅调整,整个行业风雨飘摇。而博时基金,作为中国最早的“老五家”之一,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
那时的博时,四年换了三任总经理,25位基金经理接连离职,包括夏春、杨锐、邓晓峰、刘彦春这些在业内响当当的名字。员工离职率一度超过20%,团队涣散,士气低迷。更惨的是,当时连续两年,博时的行业排名从前五直接跌出前十五,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就在这节骨眼上,张光华和江向阳被派来了。他们有一个共同任务——
“一定要把博时带回来”。
江向阳当时刚从监管系统转战企业,履新前,有领导对他说:“说准确的话,做正确的事。”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
后来他自己解释:“说准确的话,就是要有责任有担当,要对团队负责,对企业负责;做正确的事,则是要洞察事物背后更深层次的根源,要识得了风险、把握得住规律、抓得住重点、找得到盲点、形得成突破点、能培育增长点。”
这话听着挺“官方”,但他真是一步步照着做的。
先稳人心。他知道,领导如果自己都没信心,底下的人更不会信。所以他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新管理层团结一心,自上而下带出了一种居危思危、奋起拼搏的精气神。
他还特别看重人的价值:
“任何员工都有他的价值,只要领导善用就能把他用好。”
他提倡以人为本,激发员工的斗志和荣誉感,让大家愿意留下来,愿意拼。
他相信,博时人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每个人都有一颗不甘落后的心,这是最强大的民意基础。”
人心稳了,接下来就是打胜仗。
江向阳看准了债市的机会。2015年下半年,银行理财资金正大举流入债券市场,他果断决策——全力发展债券基金业务。
这一招,成了扭转局面的关键。博时迅速抓住风口,一举扭转颓势。到2015年底,公募规模行业排名提升至第12名,半年内提升了4名。2016年冲到第八,2017年重回前五。到了2018年,管理规模已经重回行业前三,品牌重塑,地位巩固。
更难得的是,员工离职率从巅峰时期的20%+,降到2016年的6.9%、2017年的7.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说明,不只是规模回来了,人心也回来了。
但这还没完。
江向阳的目标,从来不是“恢复原状”,而是“再造一个新博时”。
他深知,基金公司的核心是投研能力。于是,2017年初,他提出“5+3规划”,要用八年时间,全面升级投研体系。
他总结为“七个抓”:抓文化、抓管理、抓平台协同、抓投研一体、抓投研高地、抓人才、抓激励。
其中,“投研一体”和“投研四互(互联、互通、互信、互促)”成了改革的核心。
他说:“‘投研一体’改革的痛点,主要在于如何组织和协调基金经理和研究员之间相互信任和协作,最终能够实现投研成果的快速转换。”而“投研四互”的核心是互信互助,强调团队意识。
为了聚焦科技投资,2017年,博时成立了科创投研一体化小组,把专注于TMT、新能源、医药、高端制造等赛道的基金经理和研究员集中起来,统一方向,高效协作。
结果呢?他说:“实行投研一体之后,博时的产业挖掘和估值定价能力都在大幅提升,可以说是重塑了投资文化,重建了投资信心。更重要的是,我们建立起一支生机勃勃的队伍,基金经理风格特征鲜明,研究员梯队培养机制不断完善。”
他还特别强调人的重要性:
“手里有人,心里有数,就没什么好担心的。”
这十年,他不断拓展价值投资的内涵。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估值方法,而是结合宏观周期、技术周期、产业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对不同阶段的企业采取不同的估值策略,尤其是对科创企业。
他说:“要以转型升级的视角重新评估传统企业的投资价值,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不止投研,他在业务布局上也极具前瞻性。
2017年,“互联网+”正火,大数据、人工智能开始冲击金融行业。江向阳敏锐地意识到,资管行业必须从“以资产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于是,博时迅速发力互联网金融。
一方面与存金宝合作,另一方面扩大互联网货币基金规模,在App、互联网平台、直销银行、券商渠道四条线上齐头并进,建起了平台、产品、场景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到2018年6月,互联网金融保有规模超2400亿元,服务线上客户超3700万人,走在了行业前列。
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全行业面临巨大冲击。但江向阳看到的是机会:
“资管新规实施后,各路资管机构同台竞技,对公募基金而言并不是坏事。”
他预判,几十万亿的刚兑产品将转向净值化、标准化,博时凭借在债基领域的先发优势,大力发展绝对收益产品,布局中短债基金,成功承接银行理财溢出的资金,再次抢占先机。
这还不算完。
他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堪称“长期主义”。
2016年,当大多数机构还在追逐消费白马时,江向阳已经开始组织团队讨论科创投资的长期方向。2017年,博时在业内率先提出“成长溢价”理念,解决科创企业估值难题。
此后,持续深耕科技赛道。截至2025年6月30日,近五年来,博时投资的科技公司总市值增长约50%。公司在科技方向布局的权益类公募产品数量增长了两倍多,占到公司权益类产品总数的一半!
目前,已发行75只科创主题基金,规模突破500亿元。在科技、高端制造、医药等领域,多次出现业绩排名靠前的爆款产品。
更让人佩服的是,2018年博时就开始探索AI技术,2023年更是率先在行业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深度钻研大模型前沿技术,推动投研数字化转型。
如今,博时的产品体系已覆盖A股、港股、美股、短债、长债、转债、信用债、黄金、REITs乃至虚拟资产ETF,真正实现了“多资产、全谱系、低相关”的布局。
江向阳常说:“行业的发展必须服务时代,急国家所需,尽行业所能。”这不是口号。他认为,资管行业的使命,是把社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潜力领域。
今年,他还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
推进多元资产体系化投资,以“基准、考核、平台化”为突破口,打造全球视野下的跨资产管理能力,构建以“投资者盈利”为中心的行业生态。
如今,他要走了。
离任之际,他对媒体说:
“我心仍在行业,以后更可以常在一起交流了。”
这十年,他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管理规模增长近6倍,投研体系全面升级,科技能力行业领先,品牌影响力重回巅峰。
是啊,这不仅是博时的印记,也是中国公募基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注脚。
现在,这艘管理规模超1.7万亿元的“巨轮”,已经驶入深水区。下一个掌舵人会是谁,还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江向阳留下的这套体系、文化和战略方向,将继续影响博时的未来。
心向阳之,何惧往之。
江湖再见,江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