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剧本,几页文字,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价值千万的资产属性,却因无法有效处置而沉睡多年。
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浪潮中,版权质押融资一直被视为重要抓手,尤其是对影视行业这类轻资产、高风险的领域。国家多年前就已鼓励银行设立文创支行,尝试以版权资产作为抵押物向文化企业提供贷款。
现实情况却是,银行往往更看重企业的流水和担保措施,甚至要求法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版权本身只是作为一种增信手段,而非真正的质押物。
核心问题在于:一旦出现不良,这笔版权资产如何快速处置变现?这也是横亘在银行、担保公司、评估机构和文化交易所之间的共同难题。而影视版权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的设立,或许正是打通全流程的关键一环。
01 版权质押融资的理想与现实
版权质押融资的理论模型十分美好:文化企业以其拥有的版权作为质押物,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用于内容的创作和生产。银行通过质押融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企业获得急需资金,实现双赢。
然而现实与理想存在巨大差距。虽然法律明确规定版权财产权可以作为质押标的,但银行对此始终持谨慎态度。
版权质押融资面临多重风险:制片机构大多规模偏小,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文化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大。此外作品的政策性风险、艺术性风险和经营性风险也是银行难以把控的。
02 影视版权质押的三大瓶颈
瓶颈一:价值评估难
版权资产属于“非标”产品,与文物艺术品类似,其价值评估浮动性很大。评估公司通常采用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三种方法进行评估,但每种方法都有明显缺陷:
成本法:计算创作一部影视作品所需的全部成本,但无法反映市场接受度和未来收益;
收益法:基于未来预期收益折现计算,但对未上映作品的预测极其困难;
市场法: 参考同类作品市场交易价格,但每个版权都具有独特性,缺乏可比性。
银行面临的风险远大于传统行业。目前信贷机构单纯接受版权质押的案例还是比较少的,多采用组合担保方式。
常见的风控措施包括:
在版权质押的同时加入担保公司的介入;
法定代表人、公司高管个人资产的抵押担保及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担保;
以动态的担保控制风险:先以第三方担保,或公司高管个人资产及个人无限连带责任来担保,再加上剧本的拍摄权质押。
质押版权的快速变现渠道极其缺乏。即使银行最终取得了版权所有权,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买家接手,导致不良资产长期滞留账面。
2025年8月,靳东、吴谨言主演的电视剧《守卫者-浮出水面》40%版权收益权上架拍卖,起拍价1000万元,最终却因无人出价而流拍。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版权资产处置面临的困境。
03 现有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局限
面对版权质押融资的困境,各方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
方案一:知识产权证券化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一种较为先进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三种模式:
知识产权直接证券化模式(被证券化的资产是知识产权本身);
知识产权间接证券化模式(被证券化的资产是知识产权所产生的衍生债权);
知识产权担保贷款模式。
2018年,中国首单知识产权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奇艺世纪知识产权供应链ABS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获批发行。爱奇艺将版权资源交易的应收账款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融资。
2021年2月,深圳高新投发起的“罗湖区—平安证券—高新投版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设立,这是全国首单以版权为主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
方案二:期待版权质押
“期待版权”是指还没有完工成片的电影版权。从法律角度,电影期待版权是指电影公司内部的决策程序已经通过设置制定特定电影的决定,并取得电影主管部门的许可准予拍摄,对该电影未来的版权享有期待利益所形成的一种权利。
虽然目前我国的法律还没有明确规定版权期待权可以作为质押的标的,但现行法律还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在具体操作上,商业银行目前大多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
方案三:质物快速处置机制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物快速处置机制。2024年4月,浦东新区印发了《浦东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质物快速处置工作指引》,明确了四种处置渠道:
反向许可:将知识产权质物通过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排他许可等反向许可给出质人;
交易拍卖:通过定向推荐、对接洽谈、拍卖、变卖等形式实现债权;
集中收储:委托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集中交易处置;
质权转股权:将知识产权质物的债权转化为出质人或控股母公司的股权。
河北省和重庆市也推出了类似措施。
04 影视版权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的创新构想
现有的解决方案仍存在局限性,这就需要一种更加专业、高效的解决方案——影视版权不良资产处置基金。
基金的基本架构
该基金主要由影视行业的发行商、经纪人和版权投资人组成。他们最了解版权的实际价值和发展潜力,能够准确评估不良版权资产的真实价值和潜在机会。
基金的运作模式
第一步:银行通过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
当版权质押贷款出现不良时,银行不再走漫长且成本高昂的司法程序,而是直接在文化产权交易所以挂牌交易方式,将版权资产进行处置。
第二步:不良资产处置基金折价购买
基金以大幅折扣价格(如一折)购买这批不良资产。低价购买使得基金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运作和开发这些版权。
第三步:专业团队挖掘剩余价值
基金中的发行商和版权投资人利用其行业资源和专业知识,对版权进行深度开发和价值挖掘。例如,一部积压多年的“烂尾”电影,可以通过重新剪辑、增加配音特效、寻找合适播出平台等方式,实现剩余价值。
第四步:多渠道变现回收资金
基金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版权价值:
将网络信息传播权授权给各个视频播出平台;
开发衍生品或关联产品;
跨媒体开发(如将小说改编为影视、游戏等)。
专业化评估:凭借基金团队的专业经验,对版权价值进行更加准确的评估;
组合投资:通过投资多个项目分散风险,不依赖于单一项目的成功;
分段投资:根据项目进展分期投入资金,控制投资风险;
退出保障:与多家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版权价值的实现。
影视版权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的设立,将形成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系统:
对银行而言
基金提供了处置保障,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使银行能够更加大胆地开展版权质押融资业务。银行可以携手担保公司、评估公司、文化产权交易所,共同扩大版权融资市场。
对担保公司而言
如“北京文担”、“国华担保”等专业担保机构,有了基金作为托底,代偿风险大大降低,可以更加积极地为影视文化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对文化企业而言
尤其是中小型影视公司,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资金支持,解决长期困扰发展的融资难问题。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内容创作,提高产品质量。
对整个文化产业而言
版权价值得到有效实现,促进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得以面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06 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
要真正实现这一模式,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建立协同工作机制
推动建立政、银、担协同工作机制,对知识产权质物的市场价值进行预先评估,提前进入风险管控,缩短质物处置时限9。
明确收益分配机制
建立权利义务对等的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收益分配机制,在质物处置前明确担保方、商业银行、风险补偿资金、评估机构等相关各方收益分配比例6。
加强信息数据共享
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息数据库,为融资性担保机构、商业银行查询相关信息提供动态管理的专项服务9。
完善法律法规
虽然物权法和担保法为权利质押留下了空间,但仍需要更加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为期待版权质押和版权不良资产处置提供法律保障。
影视版权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的出现,将填补产业链最后一块短板,让银行敢放贷、担保敢承接、评估敢估价、文交所有流量。
当版权真正流动起来,文化创意产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金融动力。每一个创意者可以更专注于创作本身,而不是四处筹钱的困境——这或许是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最美好的愿景。
一本剧本,几页文字,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价值千万的资产属性,却因无法有效处置而沉睡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