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第一拉动力”
如何大力提振消费
图片来源/第12届世界运动会官方网站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彩娜
■韩清华 张丽 张正美
8月17日,成都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圆满落幕,这场全球盛会不仅创下参赛规模与市场开发收入的历史新高,更以庞大人流带动了餐饮、住宿、文旅市场供需两旺,引爆消费热浪。
从“村BA”到世运会,为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四川正以赛事为纽带,勾勒文商旅体融合的经济图景。今年以来,四川省调度各类赛事1838场,吸引1142万人次参与,实现经济效益达60.86亿元。以赛为媒提振消费、扩大内需,走出了一条“以赛惠民、以赛促消、以赛招才、以赛兴城”的特色路径。
政策筑基:
构建赛事经济生态圈
今年上半年,四川省消费品市场同比增长5.6%,回升向好的态势离不开政策支持与创新赋能。四川省出台《关于支持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若干政策》,明确打造演艺赛事产业高地,鼓励承办国际国内顶级体育、电竞等赛事,为赛事经济发展明晰航向。
成都世运会正是政策落地的生动实践,不仅实现城市功能品质、经济发展动能、全民健身服务的“三个提升”,更联动政策工具释放消费潜力。比赛期间,成都市文广旅局通过4家OTA平台发放1000万元旅游住宿消费券,以“真金白银”激发消费活力。
四川省年均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超5000场次,从体育赛事、职业赛事到“跟着赛事去旅行”等特色活动,构建起覆盖全人群的赛事矩阵,做到“以赛惠民”。
同时,四川持续推动国际消费便利化。2023年,四川推出首个“春熙路离境退税特色街区”,2024年,四川首个“即买即退”集中退付点落地成都锦江区IFS;世运会期间,世运村同步推行“即买即退”服务。截至2025年6月,成都市离境退税商店达427家,享受退税人数同比增长197%,带动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205%,将“旅游热”转化成“消费热”。
场景焕新:
以赛事经济激活全域消费
在大型赛事催化下,四川消费场景迎来深刻变革。四川省紧扣“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战略,积极培育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让赛事经济激活全域消费。
成都世运会的“票根经济”便是“以赛促消”的典型案例。通过实施“1票激活N场景”行动,超22万人次购票观赛,多场项目“一票难求”,推出“票根优惠打卡地图”活动,持票可享十大景区五折优惠,推出7条城市文化体验线路、17个特色点位。今年以来举办世运主题活动1200余场,吸引观赛者80余万人次。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比赛带火消费市场,“赛事+火锅+足疗”成游客新标配,上半年成都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0.2%。世运会市场开发收入也创历史新高,推出16大类500余款特许商品,部分限定款产品“上架即售罄”,真正实现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
此外,四川的赛事还扎根区域特色。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成都蓉城俱乐部首秀吸引近4万人观赛,刷新场馆观众人数纪录,门票收入近亿元。
产业延伸:
释放融合发展“乘数效应”
如何将赛事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消费动能?四川以产业延伸为破题关键,释放文商旅体融合的“乘数效应”。
世运会落幕后,7个临建场馆并未闲置,而是转型为健身培训、赛事运营的持续消费场景,成为惠及市民的“世运遗产”。
乡村层面,崇州市以“村BA”为抓手,创新“政府监管、企业运营、三方承办”的模式,带动当地农产品、旅游、酒业、餐饮、民宿等产业同步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成都双流区依托四川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中国城市少儿足球联赛冠军营等重要赛事,重点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场馆服务、体育教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五大产业领域,“以赛营城”催热体育经济。
从政策筑基到场景焕新,从产业延伸到城市升级,四川以赛事经济为支点,构建起“赛事引流—消费转化—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城市能级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系列新思路、新政策、新做法、新业态,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四川经验”。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