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扬子晚报报道,当地时间7月30日,特朗普在“真实社交”宣布8月1日起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及额外惩罚性费用,理由涉及印俄合作。
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像一块巨石投入印美关系的湖面。此前美国就放话要对印度输美商品动手,如今不仅敲定25%的关税,还以“不当行为”为由追加惩罚性费用。特朗普说得明白,印度长期从俄罗斯买走大部分武器,还是俄罗斯能源的主要买家。
这不是美国第一次拿关税施压。面对“买俄油就加税”的警告,印度的反应比预想中更快。有消息显示,印度国有炼油厂最近一周已经停购俄罗斯石油,转而从现货市场找中东的油源。印度最大的几家国有炼油企业,像印度石油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这些,都悄悄从交易端调整,不再进口俄油。
普京和莫迪(资料图)
印度这么做,显然是怕了美国的制裁。至少四艘装着俄罗斯石油的油轮,就因为担心美欧制裁,一直滞留在印度西海岸。莫迪政府还让多家国有能源企业写报告,说说要是俄罗斯石油断供了,能从哪找替代油源,能弄来多少。这举动,明眼人都看得出是在为彻底停购俄油做准备。
一位印度国有炼油厂的高管透露,他们差不多订完了9月份的俄罗斯乌拉尔石油,在等政府下一步指示前,不会再买更多。他们也在试着从中东和非洲多买点,但这样一来,成本肯定上去,企业利润就得往下掉。
印度对能源进口的依赖度很高,八成以上的原油都得靠进口。过去两年,俄罗斯石油在印度进口里的占比涨得很快,光是2025年上半年,就占了三分之一。当初选俄罗斯石油,一是便宜,二是交易方式灵活。可现在美国把制裁的范围扩大到金融、保险、运输这些环节,印度的能源供应链就真要受影响了。
特朗普选在这时候对印度下手,时机卡得很准。印度这两年跟俄罗斯在能源上走得特别近,成了俄油的主要买家之一,这时候施压,能打得印度措手不及。印度国内刚结束选举,莫迪虽然连任了,但政策上能腾挪的空间有限,国际上的信誉也处在敏感阶段。美印之间的贸易摩擦攒了好多年,特朗普正好借着这事发作。
特朗普(资料图)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都直接说,印度不是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在关键问题上态度含糊、动作慢吞吞,跟它的全球地位不匹配。这种公开批评,不光让印度在国际上没面子,也把美国的态度摆得明明白白:不想再看印度在中美俄之间耍滑头。特朗普更是直接点名,印度一边买俄罗斯的油,一边又想从美国拿技术、要投资,这种两面派的做法,他受不了。
莫迪政府之前还在国内强调“战略自主”,可真到了要做选择的时候,还是向现实低了头。印度心里清楚,要是美国真动手制裁,国内市场、技术引进、对美出口都会被卡脖子。俄罗斯石油虽然便宜,但背后的地缘政治风险,印度实在扛不住。
对比之下,中国的态度就明确多了。面对美国同样的压力,中国该进口俄罗斯石油还照样进口,能源政策一点没变。外交部说得很清楚,不会接受别的国家指手画脚。
7月在瑞典的中美谈判上,美方明确让中国少从俄罗斯和伊朗进口能源,中国代表团当场就拒绝了,说这是中国自己的事,美国没资格管。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公开表示,坚决反对美国对别的国家搞单边制裁,“长臂管辖”根本不符合国际法。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外交辞令,而是中国在能源领域守住底线的明确信号。
2025年上半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量比去年同期还多了些,同时还跟伊朗、沙特、阿联酋这些国家扩大了能源合作。中国已经建起了一套“能源抗压体系”。
这些年很多国家都在说“战略自主”,印度就是个典型。它说要“不选边、不结盟”,要让“全球南方”有更多话语权,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可真遇到压力,印度的选择就暴露了问题——所谓的“自主”,要是没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外交实力撑着,其实脆得很。
印度这次退出对俄油的采购,不光是把俄罗斯抛到了一边,也是自己调整了战略定位。在关键时刻选择跟着美国的规则走,说明印度在全球能源安全这件事上,还没能力自己做决定。
印外长(资料图)
而中国虽然也被美国施压,却能照着自己的利益做事,这才是真的战略自主。印度停购俄油,对俄罗斯来说显然不是好消息。少了印度这个大客户,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格局肯定要变。这时候中国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对俄罗斯来说多少是个支撑。但这支撑不是出于谁对谁的同情,而是基于两国正常的能源合作,是市场规律和各自需求的结果。
美国想通过施压让各国都疏远俄罗斯,从目前看,对印度是奏效了,但对中国完全没起作用。
未来美印、俄印、中美俄之间的关系还会有更多变数。印度这次的妥协会不会是长期的?俄罗斯又会怎么应对印度停购俄油带来的影响?中国在其中又会怎么把握节奏?这些都还得接着看。但至少现在能看清的是,在复杂的国际博弈里,实力永远是说话最硬气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