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正撞上一堵“价格控制墙”。
随着免税通道关闭、美国本地化推进受阻,Temu试图引入更多美国卖家,却在亚马逊的价格联动机制面前频频碰壁。
AMZ123获悉,在美国大幅收紧对中国小包免税政策后,Temu一度暂停了美国全托管业务,并迅速转向本地履约模式,试图通过引入美国品牌卖家,重建价格与物流的竞争力。
但现实远不如预期顺利。据外媒援引知情人士消息,Temu在与多家美国本地卖家洽谈时,被明确要求不得将品牌商品的价格低于亚马逊平台。一位大型第三方卖家高管直言:“我们告诉他们,他们不能用同样的产品来削弱亚马逊的竞争力,必须要有实质性的产品差异。”
而这种顾虑并非空穴来风。Temu“卖得更便宜”,已然不只是平台之间的价格战,更关乎卖家在亚马逊上的生存空间。
一方面,亚马逊长期运行的价格联动机制,不仅会监测其他平台同款商品的售价,一旦发现更低价,就可能取消该商品在亚马逊上的“黄金购物车”(Buy Box)资格,直接影响卖家的订单转化。
另一方面,部分品牌卖家与亚马逊签有价格补贴协议,一旦平台主动降价,供应商需承担差价损失。为了规避这一风险,许多卖家在Temu等平台上不敢轻易压价,甚至主动避免销售同款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谨慎背后还有一个关键原因——Temu实行平台统一定价机制,卖家对商品终端售价缺乏控制,一旦Temu下调售价,即便卖家无意压价,也可能被动触发亚马逊的比价系统,造成Buy Box丢失或利润被压缩。对高度依赖亚马逊作为主渠道的美国卖家而言,这或是不可承受之重。
因而Temu试图通过本地供货延续其“低价逻辑”,在实操层面已被亚马逊的系统性壁垒所阻断。价格优势受限,本地化路径被迫受挫。
在“价格控制墙”面前艰难挣扎的同时,Temu在内部管理方面也面临着挑战。
AMZ123了解到,从7月中旬起,不少Temu卖家在社交平台反馈,自己对接的买手突然“消失”——信息无人回复、对接流程中断、群内买手账号被移除。甚至有卖家表示,部分产品已定好价格与上线时间,却在临近上线前失去平台响应。
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一状况或与Temu正在经历一轮大规模的人员和结构调整有关。
AMZ123了解到,从7月开始,Temu的买手团队进入了大规模的调整期。部分买手陆续离职,导致平台在短期内出现了人员短缺。卖家反映,Temu的招聘一直较为困难,尤其是由于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动性较高,很多职位难以稳定。
与此同时,随着内部调整,每个买手负责的类目发生了变化。有消息称,买手现在不再按照销售模式(全托、半托、本对本)划分,而是按照类目来分配工作,这意味着买手们不再聚焦于特定模式,而是更广泛地管理多个品类,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此外,据雷锋网消息,为了确保商品供应链稳定,Temu已然在T86政策取消前通过海运将大量爆款商品提前运至美国前置仓。目前,Temu已在美国市场备货约3个月的全托管商品,并计划结合Y2和X2模式,确保全托管业务在未来几个月内顺利运行。
而6月以来,偃旗息鼓一段时间的Temu全托管业务重新回归,平台将全托商品的推送位占比迅速提升至三成以上,并恢复了相关产品的评论区。知情人士透露,Temu预计将在7月底全面恢复全托管运营。
随着资源不断向全托管业务倾斜,非全托管业务和中小型卖家的买手关注度明显下降,买手“失联”现象频发,也正是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之一。
对于卖家而言,买手失联不仅打乱了供货与上架节奏,也加剧了对平台响应的不确定感。眼下的Temu,既需要在对外博弈中争取更多空间,也需在内部协同中重建信任感。
在这一阶段,卖家唯有保持对政策与节奏变化的高度敏感,才能在平台红利式微的窗口期中,争取更稳定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