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为主导的试图建立一条不依赖于中国的全球新稀土供应链已见雏形了——稀土供应链的变革正在发生,但新玩家的技术突破与产能局限之间,横亘着一道难以跨越的中国多重壁垒。
2025年5月,马来西亚槟城港的货轮卸下15吨氧化镝,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迫不及待地挂出横幅——“全球首家非中国重稀土分离商”。西方媒体一片沸腾,白宫连夜发贺电,日本媒体称之为“21世纪工业革命”。
几乎同时,加拿大萨斯卡通的一处实验室内,萨斯喀彻温研究委员会(SRC)的工程师们正在检测最新一批稀土金属样品,纯度计上的数字稳稳停在99.9%以上——请注意是纯度超99.9%。
这是中国以外地区首次实现高纯度重稀土商业化分离和金属量产的两大突破,似乎标志着全球稀土供应链格局正在重塑。
全球稀土格局裂变,中流砥柱遭遇挑战
稀土元素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在新能源、国防科技和高端制造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过去三十年,我国几乎垄断了全球稀土供应链(占比90%左右),特别是重稀土分离产能占据全球99%。
这一格局的形成并非偶然。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徐光宪院士开发的“串级萃取技术”就已实现17种稀土元素的高效分离,纯度可达99.9999%,构建起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中国稀土产业形成“南重北轻”的完整布局——北方包头主攻轻稀土,南方赣州掌控重稀土。从开采、分离到磁材制造的全产业链闭环,使中国能够以每公斤4至7美元的成本生产氧化镝,仅为西方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
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将17种关键稀土列入出口管控清单,进一步强化资源国有化管控。西方国家对稀土供应安全的焦虑与日俱增。
美国国防部2024年报告显示,美军每年需要约2300吨重稀土用于F-35战机、导弹制导系统等关键装备。这种战略焦虑催生了西方世界的“稀土突围”行动。
北美稀土突破,加拿大打造技术高地
在北美腹地,一场静默的稀土革命正在进行——萨斯喀彻温研究委员会已成为北美稀土技术的引领者。2024年9月,SRC宣布萨斯卡通稀土加工设施提前实现商业规模稀土金属生产,使该省成为“北美地区首个和唯一能够生产稀土金属的领地”。
SRC的工厂每月可生产10吨镨钕金属,转化率大于98%,纯度高于99.9%。他们建造的商业规模溶剂萃取单元包含六个容量为1200升的搅拌沉淀器,这些设施为年产能1500吨的分离厂奠定了基础。
SRC的技术优势源于其独特的研发路径,他们建造的小型分离试验工厂配置了150个容量约1升的搅拌沉降器,可灵活调整分离工艺,已生产出纯度超过99.9%的产品。
2025年初全面投产后,该工厂每年可生产400吨镨钕金属,足够为50万辆电动汽车提供磁体材料。
SRC的战略布局不止于技术研发。2024年,他们先后与国防金属公司(Defense Metals)、Search Minerals等矿业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构建本土供应链。
去年8月,又与澳大利亚Arafura公司达成协议,将在其设施内加工来自诺兰斯项目的钐铕钆富集物,分离镝、铽等重稀土。
马来西亚重稀土量产,西方供应链的新支点
在东南亚,另一场稀土突围正在上演。这是发生在今年5月的事情,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Lynas)位于马来西亚工厂成功量产氧化镝,成为中国以外全球首个实现重稀土商业化分离的设施。
该工厂计划在6月启动氧化铽生产线,年产能达1500吨混合稀土化合物,可分离镝、铽等关键重稀土元素。莱纳斯的突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产品已获得特斯拉(用于Model 3电机)、美国国防部(采购60%产量)及多家日欧磁材企业的供应协议。
美国国防部2024年的评估显示,莱纳斯的1500吨产能可满足美国军工60%的重稀土需求。然而,技术自主性存疑,莱纳斯工厂使用的关键设备——离心萃取机仍需从中国进口。
其采用的溶剂萃取法分离纯度不足90%,远低于中国企业的99.999%。莱纳斯公司(Lynas)的成本劣势同样明显,公开的年报显示:莱纳斯生产一公斤氧化镝成本高达15美元,而中国同类产品成本仅为4至7美元。
这种差距源于多方面因素:马来西亚工厂环保装置占总投资的40%,每吨废水处理费是中国的五倍;工人工资按澳洲标准支付,地勤擦机器都需戴白手套喷消毒水。
技术与环保的双重挑战,西方突围的隐忧
在欢庆突破的背后,西方稀土供应链仍面临技术与成本的双重困境。分析人士指出,稀土纯度差距成为技术突围的首要障碍,SRC的稀土金属纯度达99.9%,莱纳斯的首批氧化镝纯度为99.95%,但中国领先企业已实现99.999%的纯度水平。
在高端磁材领域,0.001%的纯度差距可能意味着性能的显著差异。成本竞争力不足是另一个致命弱点——莱纳斯的生产成本是中国的两倍以上,SRC依靠政府巨额补贴维持运营。
据分析,莱纳斯公司的碳排放比中国同行高40%,2026年欧盟开征碳边境税时,可能额外增加27%的成本。
环保争议如影随形——莱纳斯马来西亚工厂因放射性废料处理问题长期遭遇民众抗议,部分工序被迫转回澳洲本土,导致物流成本增加。尽管莱纳斯宣称已获得ISO环境认证和EcoVadis金级评级,但当地环保组织仍质疑其标准低于澳大利亚本土要求。
产业链不完整更是结构性问题。美国加州的芒廷帕斯矿开采的矿石仍需运往中国精炼;莱纳斯的重稀土产品也需运到中国进行后续加工才能满足军工要求。这种“出口原料—回购成品”的怪圈,暴露了西方稀土产业链的关键短板。
中国应对与未来博弈,资源与技术的新平衡
面对西方国家的稀土突围,我国并未坐视。2024年,中国出台《稀土管理条例》,将17种关键稀土列入出口管控清单,强化资源国有化管理和全链追踪。2025年初,中国又新增7类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并加大打击稀土走私力度。
技术创新是中国维持优势的核心武器——江西赣州矿区成功应用电动采矿技术,通过在稀土层施加电场使金属离子定向迁移,减少浸出剂使用,将采收率提高至95%,氨氮排放下降95%。
包头稀土研究院用量子计算加速研发,把钕铁硼永磁体开发周期缩短到17个月。产业整合也在加速——广晟有色并入中国稀土集团后,中国南方稀土集中度超过80%,形成“南重北轻”的高效布局。
中国还积极构建“金砖稀土联盟”,联合巴西、俄罗斯等国,计划新增3000吨重稀土产能。多位专家指出未来全球稀土竞争将聚焦三个维度:
纯度提升、碳减排技术及地缘政治博弈下的供应链韧性建设。西方国家可能继续推进多点采矿、精炼等替代方案,而中国已在研发2026年商用的无稀土永磁体技术。
但合作与依赖中国仍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西方建设稀土供应链一方面需要中国技术,另一方面在成本上也无法竞争,只能是满足最基本的需求,还是需要恳求中国放宽出口监管力度。
当然了,我国也不能完全禁止稀土出口,不能助推他们成功建成第二条供应链,这将意味着:全球稀土产业正走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依然占据主导”的新平衡。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