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巨头“追捕”甲烷!中国能否领跑绿色革命?
创始人
2025-07-01 13:12:06
0

2025年4月,中石油宣布:未来5年将投入200亿元,把甲烷排放强度从当前的0.2%降至0.1%。这个消息像一颗小石子投入能源圈的湖面——要知道,甲烷曾是石油行业最“不起眼”的排放物,如今却成了巨头们的“头号目标”。

在新疆塔里木油田的监控室里,工程师老王正盯着屏幕上的甲烷浓度曲线。过去,他只关心原油产量;现在,他的工作台多了台“甲烷监测仪”,连0.01%的浓度变化都会触发警报。“以前觉得甲烷是‘废气’,现在才知道它是‘第二碳排大户’。”老王的话,道破了石油行业的一场静默革命:曾经被忽视的甲烷,正从“排放末端”变成“绿色转型的关键战场”。

一、甲烷“上位”:石油巨头的“新焦虑”从何而来?

要理解石油巨头为何突然“追捕”甲烷,得先弄清楚:甲烷到底有多“厉害”?

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温室效应的“狠角色”——在20年的时间里,它的吸热能力是二氧化碳的80倍。更关键的是,石油行业的甲烷排放“隐形”且庞大:从油气开采时的井口泄漏,到运输管道的“跑冒滴漏”,再到炼油厂的设备蒸发,全球石油行业每年排放的甲烷约占总排放量的30%。

过去,石油巨头们对甲烷的态度是“能排就排”。一方面,甲烷回收成本高:一套甲烷回收装置的初期投入可能是普通设备的3倍;另一方面,甲烷排放的监管长期“宽松”——相比二氧化碳,各国对甲烷的监测标准和处罚力度都更模糊。

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彻底变了。

首先是“双碳”目标的倒逼。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石油行业作为能源供应链的上游,必须降低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甲烷作为“短寿命强温室气体”,减排能快速见效,成为石油企业的“必选项”。

其次是市场压力。全球最大资管公司贝莱德明确表示:“将逐步减持甲烷排放超标的企业股票。”欧洲能源巨头壳牌、BP也宣布,2030年前甲烷排放强度要降至0.1%以下——这意味着,不控甲烷的石油公司将失去国际资本市场的“入场券”。

更关键的是技术突破。过去,甲烷回收靠“人工巡检+简易设备”,效率低、误差大;现在,激光遥感、无人机巡检、AI算法等技术让甲烷监测变得“精准到米”。中石油塔里木油田的工程师老王说:“现在一台无人机能覆盖10公里的管道,半小时就能找出0.01%的泄漏点,比过去人工巡检快100倍。”

石油巨头的“甲烷焦虑”,本质上是能源行业从“粗放增长”向“绿色精细化”转型的缩影——当“碳”从“外部成本”变成“核心竞争力”,曾经被忽视的甲烷,成了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二、中国石油的“追捕战”: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领跑”

在全球石油巨头集体“追捕”甲烷的浪潮中,中国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也是石油行业甲烷排放的“大户”——2024年数据显示,中国石油行业甲烷排放量约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的15%。但与此同时,中国也是全球甲烷减排的“行动派”。

这种“行动”体现在政策、技术和产业链的协同发力中。2024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石油天然气行业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要求2025年重点企业甲烷排放强度降至0.15%,2030年降至0.1%——这是全球首个针对石油行业的甲烷专项减排政策,为行业划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企业层面,中石油、中石化等已建成50余套甲烷回收装置。其中,中石油的“CCUS(碳捕集利用)+甲烷回收”技术最具代表性:它能将泄漏的甲烷转化为化工原料,年减排量相当于种植2000万棵树。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技术不再是“实验室成果”,而是真正落地应用——新疆油田在井口安装的“智能密封装置”,将甲烷泄漏率从5%降至0.5%;山东炼厂用“膜分离技术”回收炼油过程中的甲烷,年增效益超亿元。

中国的“领跑”并非偶然。一方面,中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从政策制定到技术研发,从企业投入到标准制定,各部门形成合力。例如,自然资源部牵头建立“全国油气甲烷排放数据库”,生态环境部推出“甲烷排放核算指南”,让减排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中国有“后发优势”:欧美石油企业用了30年才摸清甲烷排放的“家底”,而中国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如5G+AI监测),用5年时间就建成了覆盖全国的甲烷监测网络。中石油的工程师老王感慨:“以前我们得拿着仪器爬几十米高的井架测甲烷,现在坐在办公室看屏幕就能搞定——这就是中国速度。”

三、绿色革命的“关键一跃”:中国能否领跑?

尽管中国的甲烷减排已走在前列,但要真正“领跑”全球绿色革命,仍需跨越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技术瓶颈。甲烷回收的难点在于“精准定位”和“高效利用”。目前,中国的高端甲烷监测设备(如高精度激光遥感仪)仍依赖进口,国产设备的稳定性和灵敏度有待提升;更关键的是,甲烷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如转化为氢能、化工原料)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大规模商业化需要突破成本和工艺限制。

第二道坎是利益博弈。石油行业的甲烷减排涉及多方利益:企业要投入成本,地方政府要平衡GDP与减排指标,甚至部分油田所在地的居民担心“减排影响就业”。例如,某西部油田曾因甲烷回收装置建设延误,被当地政府约谈——“减排不能耽误采油,否则职工工资谁来发?”这种“发展与减排”的矛盾,需要更精细的政策设计和利益协调。

第三道坎是全球竞争。欧美石油巨头也在加速布局甲烷减排:壳牌计划2030年前投入50亿美元研发甲烷回收技术,BP与美国能源部合作开发“零甲烷泄漏”管道。如果中国不能在技术标准、产业链话语权上占据主动,可能会陷入“跟跑”局面。

但挑战背后是机遇。中国的优势在于“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链”:中国的光伏、风电产业已全球领先,甲烷回收所需的电力、设备可以“就地取材”;中国的数字经济发达,5G、AI等技术能快速赋能甲烷监测——这些都能转化为甲烷减排的“中国方案”。

甲烷“追捕”背后,是中国能源转型的“决心样本”

从“忽略甲烷”到“全民追捕”,石油巨头的转变,折射出中国能源行业的深层变革: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领”。

中国的甲烷减排,不仅是为了完成“双碳”目标,更是在为全球绿色革命提供“中国样本”——当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展”与“减排”间找到平衡?当传统能源行业如何与新兴产业协同转型?中国石油企业的实践,给出了答案:用技术创新破解难题,用制度优势凝聚合力,用市场机制激活活力。

或许正如中石油一位老工程师所说:“甲烷减排不是终点,而是能源转型的起点。当我们能把每一滴泄漏的甲烷都变成资源,把每一次排放都变成绿色转型的动力,中国就能真正领跑这场绿色革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打破国际垄断 国产“钢甲”驱动... 一毫米的镀层之下,中国钢铁人用七年时间撬动了千亿级市场。 在2025年钢铁工业品牌质量发展大会上,攀...
原创 稳... 在刘强东说出那句“要在全球所有主权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不久后,一场数码世界的货币权力暗战早已在中...
特斯拉盘前大跌近5% 政策风险... 财联社7月1日讯(编辑 马兰)亿万富翁马斯克的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持续面临考验。最新数据显示,特斯拉在...
欧盟同意10%普遍关税方案换美... 智通财经APP获悉,欧盟与美国正围绕贸易协议展开最后阶段博弈。据知情人士披露,欧盟已原则上同意接受美...
小米、大疆、歌尔押注!硅基OL... 出品|搜狐财经 作者|刘相君 近日,视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涯科技”)闯关科创板获受理,拟...
原创 欧... 过去几个月,欧盟在“稀土焦虑”中坐卧不安,为了能得到更多稀土,欧盟频繁对华施压,在G7和北约峰会上炒...
马斯克xAI筹集100亿美元,... 李开复博士再次入选香港特首顾问团 近日,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对外宣布,委任 34 名特首顾问团成员。其中...
川内多支投资基金迎IPO收获 ... 6月,省内外多家企业冲击境内外资本市场,早前投资其中的川内多家投资机构也正在迎来收获期。天虎科技梳理...
为什么越能干的人,越难升职? 王悦公司宣布了一则人事调整消息。虽说在此前没有听到一点风声,但按照资历和贡献率来讲,怎么说都该毫无悬...
原创 刚... 最近,印尼刚刚落成了由中国投资59亿美元建设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中心。这个项目被誉为东南亚汽车产业的未来...
如何做好电商平台的价格监测 要做好电商平台的价格监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选择合适的价格监测工具 第三方价格监控平台...
以AI驱动制造革新,大云端亮相... 2025年6月17-20日,中国国际金属成形展在上海圆满落幕。作为工业智能化的推动者,大云端科技亮相...
MSCI全球指数创新高,美股期... 市场乐观认为,即使有关税,经济也扛得住,全球股市在下半年开局延续涨势。 MSCI全球指数已经连涨四天...
山鹰国际再度获批“回购贷” 本报记者 徐一鸣 6月30日晚间,山鹰国际控股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山鹰国际”)发布的公告显示,近日,...
原创 取... 刚取消中欧会谈后,欧盟转头开始对华“求饶”,希望中国能放宽出口,争取在下个月解决稀土磁铁短缺问题。那...
长跑三年开源证券IPO终止:债... 图片来源: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记者 | 陈靖 开源证券三年上市长跑终折戟。 6月28日,深交所一...
小摩“五大多空推演”:美股创新... 财联社7月1日讯(编辑 潇湘)随着上周五标普500指数时隔四个多月再创历史高位,美股接下来会何去何从...
真视通周年庆发布多款新品 AI... 6月30日下午,真视通周年庆暨AI生态启幕会在北京丰台区汽车博物馆举行。活动现场,真视通绿色算力节能...
邹晖出任格力集团董事长 珠海格力集团官网更新信息显示,邹晖已正式出任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公开资料显示,邹晖于1982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