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欧盟在“稀土焦虑”中坐卧不安,为了能得到更多稀土,欧盟频繁对华施压,在G7和北约峰会上炒作涉华议题。结果欧盟失望了,没有等到更多稀土,反而收到中国商务部一份5年加税通知。
日前,中国商务部向欧盟出具了一份“关税续期通告”。自7月1日起,对来自欧盟、英国、韩国、印尼等地的不锈钢钢坯及热轧板/卷,继续加征反倾销税,且期限为五年。
这不是新设立的政策,而是一次“延续决定”。时间回溯到2019年,当时中方首次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不锈钢产品实施反倾销措施。原因也很清楚:大量低价不锈钢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进中国市场,严重冲击了本土钢铁产业,尤其是中小型钢企濒临倒闭边缘。
彼时的欧盟,不仅没有采取任何“刹车”措施,反而借着全球市场震荡的机会“趁火打劫”,导致欧系不锈钢在中国市场份额从12%猛增到23%。商务部的调查结果也揭示了真相:这种市场份额的迅猛增长并非靠技术或服务,而是靠极不公平的价格手段。
如今五年过去,这些国家虽然在外宣口径上称“不再倾销”,但复审调查显示,一旦放开管制,低价抢占市场的行为极可能卷土重来。因此,延续反倾销税,无疑是一个防患于未然的必要动作。
很多人可能会问,商务部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敲下锤子”?为什么不是去年、不是明年,而偏偏是现在?这段时间,欧盟对中国打压动作不断加码。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突然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最终决定加征临时性关税,时间长达五年。
而今年G7峰会上,欧盟又跟随美国的脚步,炒作所谓“中国经济胁迫论”,矛头直指中国政府对关键原材料(包括稀土)的“战略掌控”,甚至暗示要联合设立所谓“稀土联盟”,以实现对中国稀土依赖的“脱钩”。
与此同时,欧盟却又扮演着“另一张脸”,一边喊着“不能断供”,一边通过驻华大使喊话北京:“体谅欧洲的恐惧,希望中方一个月内解决稀土问题。”
这就像是吃着饭还要骂厨子。甚至连“体谅”这种词也带着天然的傲慢色彩——你怕断供,所以我就该答应你?说到底,中国此举就是对欧盟这种“既想打压,又想捞好处”行为的一次系统性反制:稀土不是你想要就给,不锈钢你想倾销也不行。
这次加税的本质,虽然看似是针对外部,但核心却仍是为国内不锈钢产业护航。
2019年之前,中国本土钢厂几乎被“廉价外钢”压得喘不过气。尤其是中低端热轧板材市场,大量欧洲产品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倾销进来,价格战打得毫无底线。不少民营钢厂订单腰斩、利润骤降,不少地方甚至出现“停产保命”的情况。
五年时间过去,中国不锈钢产业并没有坐以待毙。技术进步、产能升级、高端转型,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高端制造业的带动下,国内钢厂不仅质量显著提升,很多产品已实现对进口的反向替代。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电池结构件、车架防撞梁等领域,中国的不锈钢企业已经具备全球一流水平,部分产品甚至出口到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
因此,在这样关键的转型期,中国当然要为本土产业“撑起保护伞”。如果此时突然放开反倾销税,让那些“低价投机”者卷土重来,那多年来的产业升级岂不是前功尽弃?
如果说贸易纠纷是常态,那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欧盟的“双标操作”。一方面,他们不断要求中方“维护全球自由市场”,却又在关键行业对中国设限;另一方面,他们在地缘政治上频频站队美国,却又在经济层面希望继续搭中国顺风车。
比如在新能源领域,欧盟一边嘴上说要扩大合作,一边就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加税;在光伏产业,德国企业一边增资中国工厂,欧盟却立刻启动“双反调查”;现在在稀土问题上,更是变本加厉,一边炒作“中国胁迫论”,一边又催中方“快点放货”。
这种“又想要又想打”的姿态,不仅让中方感到疲惫,也损害了欧盟自己的产业链稳定。更何况,中国早就不是什么“稀土大礼包”。国家战略已经转向对关键资源的“安全管控”,合理出口、环保审批、技术附加值,都是严格把控的前提。换句话说,稀土不是你想买就能买,想多买更得看诚意。
面对加税决定,有欧洲媒体评论称“欧盟彻底失望了”,其实说到底,是他们对中国的定位认知出了问题。他们以为,中国会为了维持贸易数据“忍气吞声”;他们以为,中国会为了维持“全球供应链”而无条件妥协;他们更以为,只要放几句外交场合的“合作信号”,中国就会乖乖配合。
但现实是,中国早已不是那个“被动应对”的角色,而是有足够底气捍卫自身利益的大国。中国这次延续加税政策,看似是一次贸易防御,实则是一场对外释放清晰信号的战略表达:你要真合作,那我们欢迎;你要只图便宜、不讲规则,那我们绝不妥协。
贸易,不是一方吃亏一方得利的游戏,合作,也不是喊几句场面话就能换来真诚的互利。欧盟该明白了,如果还像对待“资源供体”那样看待中国,还幻想“打压+合作”能两头占,那未来失望的,还会是他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