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行业洗牌的十字路口,2025年的黑五呈现出一幅矛盾的图景:一边是“正值火热”的跨境电商平台集体互卷更低价、拉长活动周期的流量争夺战,另一边则是“体感寒冬”的跨境卖家圈里普遍弥漫着“旺季不旺、利润见底”的焦虑。
如今黑五尚未过半,部分卖家又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强制降价新规推至两难境地。
AMZ123获悉,11月21日起,多个卖家反映,亚马逊黑五Prime专享折扣出现了大面积报错:大批报名参与Prime专享折扣的链接前台黑五标签直接消失,参考价集体报错。
“黑五大批量价格报错,是系统bug了吗?”
“中途报错太坏了,没有解决方案,连申诉的流程都没有。”
“链接被抓取了最低价,价格要再给5%的优惠,不然没法恢复。”
从业内消息来看,黑五开启后不久,欧洲站、美国站等均有卖家出现了上述价格报错的情况。
根据多个卖家开case得到的回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亚马逊团队识别出了一批ASIN,这些ASIN在过去30天里,超90%的销售天数价格都在NetT30D(优惠券后的净促销价格)的+5%。这种情况下,亚马逊会强制相关链接在最低折扣净价的基础上再额外降价5%。
举例来说,某款商品若在过去30天内有27天以100美元的折扣价销售,系统将自动锁定100美元作为新的价格基准,卖家必须在这一基础上再降至少5%(即不高于95美元),才能正常显示。
同时,卖家还透露,此次报错没有其他的申诉途径,只能按系统提示调价,无其他解决办法。
因此该消息一出,很快便引起了热议。
部分卖家认为,亚马逊黑五的首日销售量可能不及预期,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下单,从其他电商平台那里抢单,才会通过这种方式倒逼卖家降价,完成KPI。
但也有部分卖家表示,亚马逊此前便收紧了优惠券政策的合规校验,临时调价的空间已被彻底封堵。一般来说,历史售价是过去90天内顾客购买商品的中位数价格,但同时其也会根据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动态更新,若商品频繁参与促销,其促销价格也会被纳入计算。
这意味着,过去“先涨价再打折”的促销策略已完全失效,卖家在黑五等大促期间设置的折扣,必须在这个已经被压低的历史售价基础上再降一定的比例,形成典型的“折上折”现象。
而对于在大促期间依赖薄利多销的跨境卖家而言,旺季FBA履约费、广告成本高企的情况下,额外5%的降价要求几乎成为了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
值此不确定性高企之际,一股与“降价”相反的趋势正在行业内蔓延。
AMZ123了解到,根据研究机构DataWeave的数据,2025年,亚马逊、沃尔玛和塔吉特平台上的商品价格均有所上调。其中,亚马逊的涨幅明显更高,成为三者中价格上涨最快的平台。
截至9月底,亚马逊的平均商品价格较年初上涨12.8%,高于塔吉特的5.5%和沃尔玛的5.3%。从品类来看,服装价格上涨14.2%,家居用品上涨15.3%,宠物及日用品上涨11.3%,健康与美容类上涨13.2%,耐用品上涨11.9%。
专家指出,这一差异主要源于亚马逊平台上第三方卖家的比例更高,第三方卖家缺乏大型品牌所拥有的规模、库存灵活性和自有品牌优势,因此更易受到成本上升的影响,只能通过提价应对。
而AMZ123也在此前文章中提到,受成本高企、新规收紧以及税务合规压力等因素影响,今年有不少亚马逊卖家“弃赛”黑五,放弃“卷低价赚快钱”,转而选择提价来覆盖合规成本。
“电商税之后就涨价了,一开始掉了20%的单量,后面又回来了。”
“我们疯狂涨,不然卖的越多利润没得越快,没有报名黑五还收到了亚马逊的短信。”
一位资深卖家分析,税务合规的大趋势下,对欧美国家出口的产品涨价是必然的。一方面是按目前中国产品的竞争力而言,涨价一定的比例仍然具备超强性价比,另一方面则是深入优化合规流程后,会发现需要涨价的幅度其实并不高,加几个点就差不多可以覆盖这部分成本了。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当前形势下,涨价策略依旧需要谨慎权衡:如果产品竞争力不强就贸然涨价,很可能会把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其他卖家。因此真正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才会有溢价空间和更大的生存空间。
AMZ123观察到,在社交媒体上,部分海外消费者已经注意到了亚马逊平台上的价格变化。例如,一位ip在加拿大的消费者就表示,其本来打算趁着黑五囤货,结果黑五来临前,却发现购物车里的商品价格不仅没降反倒还涨了,于是他暂时放弃了消费。
2025年的税务合规化浪潮,本质上是跨境电商行业的一次"成人礼"。当电商税大锤落地,平台规则日趋严格,那些依赖低价、粗放运营的卖家将逐渐被淘汰,而能够快速适应合规要求、构建核心价值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面对税务合规压力,你选择了降价冲量还是涨价保利?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