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债市异象:当AA级比垃圾债更"贵"
华尔街最近上演了一出荒诞剧。那些顶着AA光环的科技巨头债券,收益率竟与A级的IBM平起平坐,甲骨文的债券更是把同行甩开几条街。更讽刺的是,主营比特币挖矿的TeraWulf们,如今靠着AI概念就能轻松发行70多亿美元投机级债券。这场景让我想起菜市场里有机白菜卖不过普通大白菜的怪象。
作为量化交易的忠实拥趸,我盯着这些数据看了整整三天。表面看是供需失衡——三个月近千亿美元债券洪流把市场噎着了。但量化系统揭示的深层逻辑更值得玩味:当微软、亚马逊这些现金奶牛依然从容时,Meta发债利率已不得不大幅提高,而转型AI云的甲骨文债券收益率比同类高出50-100个基点。这分明是市场在用脚投票,对"烧钱换AI"的模式投下不信任票。
二、共识的财富:牛市别当"惊弓之鸟"这让我想起去年用量化系统捕捉到的一个规律。当时凌云光60天翻倍,但每次创新高后必调整。多数散户会被震下车,就像受惊的麻雀,听见弓弦响就四散飞逃。但系统显示的机构库存数据始终活跃,最终股价又涨了80%。
反观三六五网的悲剧,每次"低点"反弹都像回光返照。量化数据赤裸裸地显示:除了第一次反弹时有机构身影,后续全是散户在自嗨。这就像现在的AI债市——CoreWeave的BB-级债券收益率飙到11%,与CCC级垃圾债肩并肩,分明是市场在说:别被AI标签忽悠了!
三、量化视角:穿透市场的"皇帝新衣"CDS市场已亮起黄灯,甲骨文的违约保险成本被拿来与2008年类比。这让我想起量化系统最擅长的就是拆穿"皇帝的新衣"。当所有人都为AI概念疯狂时,系统冷冰冰的数据却在提醒:现金流分化正在加剧。
看看这两张图的对比:一边是凌云光调整中持续的机构库存,一边是三六五网反弹时的机构缺席。现在的债市不也如此?微软、亚马逊的债券像前者,CoreWeave之流像后者。真正的风险不在于评级高低,而在于资金是否用真金白银投票。
四、工具革命:从"盲人摸象"到"庖丁解牛"十年前我刚入市时,也像盲人摸象般靠感觉交易。直到接触量化系统,才明白什么叫"庖丁解牛"。就像现在,当媒体都在讨论AI债券收益率倒挂时,系统早已算出关键阈值:若融资成本持续上升,明年AI数据中心发债规模可能骤降至200亿美元。
这让我想起去年用系统做的另一个实验:把凌云光和三六五网的机构行为数据做成对比图发给朋友。结果令人唏嘘——90%的人第一反应都是"原来真相长这样"。现在的债市异动,不也是给散户上的生动一课?
五、尾声:在疯狂中保持清醒当纳斯达克本月下跌6.1%,债券市场的异常波动恰似一盆冷水。不是所有挂着AI标签的都值得买单,就像不是所有调整都是风险,所有反弹都是机会。真正的智慧,在于用工具看清资金流动的真相。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在这个机构主导的市场里,散户要么继续当"惊弓之鸟",要么学会用量化工具武装自己。毕竟,连华尔街都在用CDS对冲风险,我们凭什么还靠感觉交易?
声明:本文所涉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旨在分享市场观察心得。文中提及个股及债券仅为案例说明,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特别提醒:本人从未开展任何形式的收费荐股服务,凡以本人名义推荐个股或操作策略的均属诈骗行为。投资有风险,决策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