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当美国国债总额冲破38万亿美元的关口,全球资本对美债的态度正上演着一场鲜明的“分裂大戏”。
中国前三季度果断抛售603亿美元美债,相较于2011年的持仓峰值,近乎腰斩的减持力度彰显了外汇储备调整的战略决心。
而美国的盟友日本与英国却逆势入局,合计增持超2000亿美元美债,成了这场抛售潮里最显眼的“接盘侠”。
这并非简单的资本流动,而是各国基于自身利益对美元资产风险的重新评判,更是全球外汇储备格局重构的鲜活缩影。
减持主力军
在中国的外汇储备配置版图里,美债曾长期占据重要位置,2011年时中国持有1.3万亿美元美债,是美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大海外债主。
但如今再看最新数据,截至9月底,中国美债持仓已降至7005亿美元,退居美国第三大海外债主,今年前三季度就累计抛售了603亿美元,这是长达十余年的减持之路。
2018年贸易战成为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中国对美债的减持还相对温和,而此后减持节奏明显加快,2022年持仓更是跌破1万亿美元大关。
若从峰值算起,中国已经抛售了46%的美债持仓,接近一半的减持力度,让中国成为全球减持美债的核心力量。
这绝非一时的市场操作,而是基于对美国经济基本面的清醒判断。
美国“以债养债”的经济模式早已积重难返,短短9个月时间,美债总额就从36万亿美元飙升至38万亿美元,财政赤字的缺口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一系列操作,从频繁对台军售干涉中国内政,到加征关税设置贸易壁垒,都让中美经济博弈的不确定性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减持美债不仅是规避美元资产风险的选择,更是中国在金融领域掌握主动权的体现。
毕竟,把外汇储备的鸡蛋过多放在美债这一个篮子里,显然不符合长期的安全考量。
黄金新锚点
就在减持美债的步伐不停歇时,中国的外汇储备布局也在同步进行“补位”,黄金成了这场调整中最关键的新锚点。
今年10月底,中国官方黄金储备达到2304.4吨,环比增加0.93吨,这已经是连续第12个月增持黄金,这样的持续性增持,在近年来的外汇储备操作中并不多见。
之所以选择黄金,原因其实很直白,当前黄金占中国外汇储备的比例仅为7%,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普遍在50%-70%之间,巨大的差距意味着中国黄金储备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更重要的是,黄金作为硬通货,在美元汇率波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有着不可替代的保值作用。
今年全球黄金价格一路走高,背后正是各国央行集体增持黄金的推动,目前全球央行的黄金储备已经达到3.6万吨,接近上世纪60年代的峰值,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黄金在外汇储备中的重要性正在回归。
从减持美债到增持黄金,可以看出中国不再单一依赖美元资产,而是通过多元化配置让外汇储备更“抗打”。
这种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布局,既避免了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剧烈冲击,也让中国的外汇储备结构更加健康。
日英接盘记
与中国的减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和英国成了今年美债市场的“接盘侠”,两国合计增持超2000亿美元,硬生生扛起了海外增持美债的大旗,但二者的增持动机,却有着“被动”与“主动”的区别。
日本的增持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9月日本增持89亿美元美债,持仓规模升至1.1893万亿美元,创下近3年新高,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增持更是达到1100亿美元,坐稳了美国第一大海外债主的位置。
作为美国的核心盟友,日本经济对美国的依赖度极高,增持美债在一定程度上是地缘政治绑定下的被动行为。
而持续增持美债也让日元付出了代价,日元汇率一路走弱,日本的国内经济也因此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却只能充当美国的“血包”,难以摆脱这种绑定关系。
英国的操作则多了几分主动的意味,虽然9月英国减持了393亿美元美债,但今年1月其美债持仓仅为7402亿美元,到9月底就涨到了8650亿美元,9个月内累计增加1248亿美元,增持力度甚至超过了日本。
英国的主动,和其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密不可分。
就在11月初,伦敦交易所宣布暂停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只允许使用美元结算,这一操作进一步巩固了美元的霸权地位,而英国也通过增持美债,完成了对美元体系的“站队”,算是一种利益交换下的主动选择。
不过即便日英两国合计持有2.05万亿美元美债,也仅占美债总额的5.4%,对于规模庞大的美债市场来说,这样的增持不过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美国债务的根本问题。
美债困局
日英的增持虽然暂时给美债市场带来了一丝喘息,但美国的债务困局却丝毫没有缓解。
截至9月底,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债总额为9.249万亿美元,仅占美债总额的24.3%,剩下的75.7%都由美国内部投资者消化,这意味着美债的消化主力已经转向国内,海外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信心正在慢慢消退。
美联储的政策走向,也成了美债市场的关键变数。
目前美联储持有4.2万亿美元美债,占总额的11%,经过几年的量化紧缩,美联储已经减持了大量美债,市场普遍预期它会在年底停止缩表。
今年美联储已经两次降息,12月是否继续降息还不确定,但市场更关心的是美联储何时开启“扩表”,也就是重新买入美债、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一旦扩表启动,或许能暂时缓解美债的抛售压力,但本质上还是用新债还旧债,只会让美国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以债养债”的模式正在不断加剧市场的担忧。
从36万亿美元到38万亿美元,仅用了9个月时间,这样的债务增长速度,让全球投资者不得不重新评估美债的风险。
毕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债务可以无限膨胀,当市场对美债的信心彻底崩塌时,后果不堪设想。
这场围绕美债的持仓变动,说到底就是各国的“利益算盘”。
中国减持美债、增持黄金,是为了让外汇储备更安全;日英增持美债,或是被动绑定,或是主动站队,却难改美债的深层隐患。
未来美债市场会走向何方,美联储的政策能撑多久,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单一依赖美元资产的时代正在慢慢改变,各国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寻找属于自己的外汇储备安全线。
而这场博弈,还会继续在全球金融市场的舞台上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