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信/文
“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谁也没想到,雷军2024年的这句采访发言,会在一年多后成为舆论风暴的导火索。2025年11月16日,这句脱离了语境的话,发酵为“小米重颜值轻安全”的论断 ,“气得”雷军在微博一个多小时内连发了3条微博回应。
一边是创始人手持旧微博截图自证“安全高于一切”,一边是网友翻出两起致命车祸、4.2万虚假宣传选装件、OTA限功率等多重争议;一边是小米汽车销量的暴涨;一边是“责任缺失”的舆论质疑。
图源:小米汽车
雷军的回应为何没能平息怒火?小米汽车的争议漩涡,到底卡在哪?
一句话被翻旧账,引发“颜值vs安全”之争
2025年11月16日,雷军一个多小时内连发3条微博,直关近期愈演愈烈的“小米汽车重颜值轻安全”质疑。这场风波的起点,源于他2024年4月的一段采访言论:“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
近期,这段脱离语境的表述被重新传播,逐渐发酵为“小米将设计优先级置于安全之上”的论断。面对网友“造车应该以舒适,安全,老百姓性接受的性价比为前提,而不是几秒破百,会跳舞来哗众取宠!”“没有安全为前提的汽车,再美观的车壳都只能是零”等的质疑,雷军选择了正面硬刚:不仅翻出了2023年至2024年强调“安全高于一切”的旧微博截图自证,更反问道“去年我说‘一辆车好看是第一位的’,是指产品定义,这和‘安全是基础’并不冲突;我提到轮毂难设计,这有什么问题?”。
事实上,雷军的核心逻辑很明确:“安全是基础和前提,好看是产品亮点”,两个观点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的,二者并非对立的关系。
但没想到的是,事件并未因雷军的自证得到平息,反而愈演愈烈。或许从网友的评论中,我们就能够发现事件争议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关键是:你说产品好,人家买你家的产品;产品出事,你还坚持说好,人家不认了,居然还不行……”、“其实大众的对小米汽车的安全焦虑,就来源于那两次车祸。小米应该好好处理这方面的舆论问题。和大家抠字眼是没有用的。”换言之,消费者和公众真正关注和在意的,是小米创始人的“宣传”与企业责任的平衡。
图源:截自《首席财经观察》——雷军突然发飙,小米一夜变天评论区
从安全质疑到诉讼风波,多重矛盾叠加争议升级
此前,小米汽车已深陷多起信任危机。2025年3月和10月,小米汽车发生两起严重车祸,造成4人遇难,涉事车辆均出现车门无法开启、碰撞后爆燃等问题。但小米汽车并未第一时间回应,反而在后续演讲中呼吁“抵制黑公关”。其次,2025年5月,小米SU7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也陷入维权风暴。雷军曾在微博宣传该配件“内部结构改动,支持轮毂散热”,但车主实测发现,所谓风道仅为装饰,无法实现散热功能。
据悉,2025年11月20日,小米汽车“挖孔机盖”案的再次开庭,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这一案件不仅牵涉到小米汽车的产品 宣传问题,更将企业创始人微博言论的法律效力推向了风口浪尖。
据红星新闻报道,小米法务辩称,雷军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不建议购买”相关选装件,并且已经删改了相关微博表述,因此不存在虚假宣传的主观故意。此外,在2025年11月17日的报道中,《都市新闻》表示,新证据中新增了多项关键说法,包括“雷军不懂结构,发的微博不算数”“4.2万的配件不算买车关键因素”“机盖的导流散热不是刚需”等。不过,目前该报道及相关稿件已不可见。
另外,2025年以来,小米还因为通过OTA更新限制SU7Ultra马力,称出于安全考量,但因沟通不足让车主觉得“被欺骗”;加上“前翼子板翘边”等品控问题,负面情绪持续累积。
这些事件的叠加,影响着网友对小米信任,甚至有网友发出“出问题就狡辩,出人命就沉默,销量不好就甩锅水军,人设蹋崩就说别人黑他”的质疑。
企业一号深度绑定流量,享受红利后需承担责任
在此,我们不做关于技术和这些法律相关专业问题的讨论。但应看到,这场雷总与网友之间“争议”的本质,其实反应出了企业领军人物微博言论与企业责任之间的平衡及“互联网造车模式”与“汽车行业本质”的碰撞。
这当中,与雷军作为创始人,沉入一线开展宣传密不可分。但是,若企业一号过度绑定品牌,其言论也就不再只是个人观点,而是具有商业引导性的承诺。小米享受了创始人IP的红利,却在争议发生时试图割裂微博言论与企业责任,自然容易引发争议。
对此,观察者网向北京国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睿律师征询相关看法,分析了“雷军发的微博不算数”可能带来的影响。
周睿表示,作为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在互联网宣传活动中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小米公司在享受创始人宣介带来的巨大市场红利的同时,应格外注重舆论洪流带来的反噬。
不能否认,确有不少用户因为相信企业创始人的微博内容而购买了汽车。虽然微博内容并非法律协议,但该内容是否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影响力、影响力几何,值得商榷,相信合议庭最终会依法作出判断。
车企不仅要“快节奏”推产品,更要“慢功夫”守底线
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副会长赵扬称:“当前,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批量上车,AI技术向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产业链渗透,生动展现出中国汽车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下的创新活力。”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超过50%,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完成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正在实现从“规模引领”向“技术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2025年6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联合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会议要求,车辆生产企业和动力电池生产企业要自觉扛起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围绕产品设计验证、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方面做好风险防范,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引导消费者正确使用车辆,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坚决守牢安全底线。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者对“新势力”的期待不仅是技术创新,更包括安全底线和责任担当。小米用互联网的“快节奏”推出产品、制造热度,更应在“慢功夫”的品控和售后等方面有所保障,回应消费者真正的关切。
总之,高调宣传易,直面问题难。雷军的微博反击,或许是想止住舆论颓势,但真正的破局之道,不是“翻旧账自证”,而是正视争议本质。引用一条网友的评论——当4.2万选装件成为“智商税”,当安全事故后的回应姗姗来迟,究竟“亡羊补牢是为时晚矣,还是为时未晚?”。
【引用】
① 创始人微博言论能否成为企业免责盾牌?小米汽车“挖孔机盖”案引热议.观察者网.2025-11-22
② 从去年13.5万辆到今年冲击30万辆 小米汽车立下2025年销量目标.杭州日报.2025-01-10
③ 向“智”向“新”成为增长新引擎 中国汽车工业正从“规模引领”迈向“技术引领”.央视网.2025-11-22
④ 三部门召开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工作视频会.装备工业一司.2025-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