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遭遇重创,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原本每年能出口17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占总出口量的七成以上。然而,随着2022年北溪管道的事故和乌克兰过境线路的断裂,欧盟各国纷纷停止了采购。到2023年,俄罗斯对欧洲的供应量急剧下降,仅剩下不到400亿立方米,损失相当严重。虽然石油的销售情况较好,税收也有所增加,但天然气这一块的损失却让俄罗斯财政压力倍增,预算赤字飙升至3.3万亿卢布,是过去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为了解决这一困境,莫斯科将目光转向了东部市场,早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罗斯就开始着手进行这一转型。
当时,中俄双方签署了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协议,计划通过东西伯利亚的气田,年输天然气量达到380亿立方米,并于2019年开始正式通气。这为俄罗斯在失去欧洲市场后提供了一条后路。目前,西部的气田,例如亚马尔半岛,储量丰富,但由于原本的出口方向是欧洲,现在只能寻找新的市场。为此,西伯利亚力量2号项目应运而生。这个项目计划年输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起点在亚马尔,经过蒙古,最终进入中国北方。该项目投资超过130亿美元,管道总长度为6700公里,其中2700公里位于俄罗斯境内。建设过程困难重重,需要穿越冻土和山地,工程难度非常大。 该项目的谈判历时二十多年,涉及到技术、经济和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蒙古处于中间地带,本希望通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获得更多的过境费用,原计划占投资的15%。但中俄双方认为这一费用过高,因此在2024年开始考虑绕过蒙古,通过哈萨克斯坦进行输气。虽然这样成本较高,且路程更远,但双方并不愿继续听从蒙古的条件。蒙古看到这一情况后,急忙降低了费用,并提出帮助建设中蒙铁路,促进三国的经济合作。对于蒙古来说,尽管经济规模较小,年GDP仅为200多亿美元,人口也只有三百多万,但年过境费约为10亿美元,占GDP的四分之一左右。经过这一让步,项目的成本有所下降,但天然气价格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谈到价格,普京在谈判中多次提到体面价,意思是俄罗斯不愿意亏损太多。失去了欧洲市场后,俄罗斯的谈判筹码明显减弱。西部的气田如果不能卖出去,开采出来的天然气只能白白浪费。俄罗斯希望按照欧洲的市场基准定价,但由于距离和市场环境不同,中国则提出要按照亚洲市场的基准来定价。价格谈判中,俄罗斯希望能够保障固定收益,而中国则要求根据市场行情浮动,避免锁定过高的价格。2014年1号线的谈判曾持续了十年,最终价格比欧洲便宜。这一次,俄罗斯希望能够争取更好的价格,但情况并不简单。 中国的天然气需求量在2024年预计为4200亿立方米,其中进口占比为47%。俄罗斯的管道气和中亚的气源占了一半,另外一半则来自卡塔尔、澳大利亚和美国的LNG。预计到2025年,LNG现货市场的价格会在每千立方米300到350美元之间,长期合同的价格则稍便宜。中国目前并不急于增加进口,1号线的供应量已经能够满足部分需求,而新增的供应虽然不错,但并非必须。中国的冬季取暖主要依赖北方的管道气,LNG的海运依赖较少,且中国进口渠道多样,议价能力较强,因此在谈判中具有较大的主动权。俄罗斯急需扩大天然气出口,但中国则更为稳重,谈判节奏较慢。2025年9月2日,北京签署了备忘录,确认了建设2号管道年输500亿立方米的计划。尽管有了备忘录,但这仅仅是一个意向性协议,没有法律效力,价格也没有确定。普京在签署备忘录后表示,市场化定价会让中国受益,但实际上俄罗斯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中国则表示将根据国际市场行情决定最终价格。签署备忘录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的股价出现下跌,市场对于不确定性产生了担忧,而中国方面则未承诺会投资该项目。 到了11月,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推进了项目设计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准备技术文档,预计这一部分费用将占总投资的5%到10%。整个项目的总投资预计可能达到300亿美元。目标是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通气。同时,蒙古和俄罗斯的能源部正在磋商建设联盟东方管道的事宜,这是2号管道的延伸部分。双方在会议中谈到天然气合作的成果,并表示2号管道未来将成为重点项目。但价格问题仍然是一个难题,中国方面只愿意谈论使用一半容量,即2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应,而俄罗斯希望中国按照俄罗斯国内的补贴价购买。双方在价格上的分歧十分明显。根本问题在于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过去中俄双方关系相对平衡,中国的进口量较小,而俄罗斯则有稳定的欧洲市场。然而,随着制裁压力的增加,俄罗斯急于寻找新的买家,而中国的能源来源越来越多,谈判的平衡倾斜,导致俄罗斯的议价能力受限。蒙古在降低费用后稳定了局面,但在价格谈判中,主导权依然掌握在中俄两国手中。如果项目最终成功,俄罗斯将向中国提供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这对中国的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带动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如果项目失败,俄罗斯的西部气田将继续闲置,中国则可能转向中亚LNG。11月16日,金融时报报道,俄罗斯天然气公司推进项目进展的同时,急于加快设计工作,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中国方面则在继续评估能源多样化的需求,蒙古参与了项目的延伸谈判,但价格博弈仍在继续,双方的耐心也在不断消耗。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高层表示,项目的设计文档准备工作至关重要,这为未来签署正式合同铺平了道路。中国业内人士认为,备忘录仍然处于框架阶段,具体的价格谈判进展缓慢。受全球气价波动的影响,2025年LNG市场的价格变化对中国的议价空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俄罗斯西部气田的产量已接近上限,如果不能顺利出口,将面临严重的损失。因此,三方在价格和地缘经济方面的博弈依然在持续。蒙古希望通过增加就业来促进经济发展,俄罗斯则力求通过转向东部市场来确保能源出口的稳定,而中国则更注重能源安全,采取较为稳妥的态度。项目的推进仍面临不确定性,价格问题将成为未来谈判中的关键。11月19日的消息显示,俄罗斯和蒙古在谈判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国方面仍然保持观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