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洪言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时近2025年尾声,全球资本市场正经历着罕见的复杂变局。经济复苏步伐不一,地缘政治扰动频发,货币政策转向在即,多重因素交织下,投资布局难度显著加大。在此背景下,聚焦具备“强逻辑、高壁垒、稳需求”特征的优质赛道,已成为机构资金穿越宏观波动的关键策略。随着2026年,这一被业内视为“货币宽松周期”与“产业升级浪潮”深度叠加的关键节点临近,一批政策支持明确、需求刚性突出且供应壁垒显著的行业,正凭借其“抗周期能力强、成长确定性高”的核心优势,脱颖而出。
本文将深入剖析有色金属、电力设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及AI硬件五大高确定性赛道,从产业周期、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与供需格局等多维度,系统解构其内在投资逻辑与价值实现路径,拟为投资者布局2026年提供一份清晰的行动指南。
一、有色金属:三重共振驱动资源品价值重估
2025年以来,申万有色金属指数累计上涨77.71%,领涨所有一级行业。这一强势表现并非偶然,而是货币环境、需求结构与供应刚性三重因素共振的必然结果。展望2026年,这一共振效应有望进一步强化,推动板块步入全面牛市。
货币宽松与去美元化:实物资产配置价值凸显
美联储降息周期的启动,叠加全球去美元化趋势的深化,正从根本上重塑全球资产配置格局。随着美国经济趋缓带动实际利率下行,黄金的“反美元”资产属性战略意义日益凸显。在央行连续购金(中国央行已连续12个月增持)与ETF持仓上升的双重推动下,2026年金价有望延续强势。白银则受益于工业需求回暖与金银比价高位修复,价格弹性预计将超越黄金。
需求结构变革:传统与新兴双轮驱动
基本金属中,铜已成为绿色转型与数字经济的“交叉受益者”。清洁能源基建、全球电网投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2%)及AI算力中心建设,共同推动2025-2027年全球铜供需缺口持续扩大。铝则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单车用铝量增至220-252公斤)、光伏支架及海外制造业回流等因素驱动下,价格中枢稳步上移。
战略小金属方面,钴受刚果(金)出口配额收缩(2026年或缩减50%)与三元电池在高端车型中渗透率回升影响,供需缺口占比有望突破10%。稀土则凭借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3%)和工业机器人中的不可替代性,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持续实现价值重估。
供应刚性:资源管控与资本开支不足构筑长期护城河
过去十年全球矿业资本开支持续滞后于需求增长,导致产能弹性严重不足。资源国对钨、锑等关键矿产的管控加强,地缘冲突(如印尼打击锡矿走私、几内亚政权更迭影响铝土矿供应)与环保政策收紧,共同使铜、铝、稀土等品种的供应曲线趋于陡峭。当前铜精矿加工费(TC/RC)降至历史冰点,正是供需紧平衡格局的最佳印证。
投资视角:贵金属、稀土与工业金属构成核心主线
在绿色转型、电力投资与AI算力建设带来的持续性需求拉动,以及资源开发周期漫长、资本投入不足与地缘扰动共同制约供给的背景下,有色金属板块仍具备显著配置价值。其中,贵金属、稀土和工业金属有望成为引领行情的三大核心主线。
二、电力设备:储能与新能源汽车中游复苏引领产业升级
2025年至今,申万电力设备指数累计上涨51.14%,位列行业第三。2026年,随着储能经济性拐点显现与新能源汽车中游复苏形成共振,行业有望迈入全面景气周期。
储能市场:政策与市场共振的核心赛道
国内储能市场正迎来制度性红利。电力体制改革明确储能可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交易,容量电价机制完善与峰谷价差拉大,推动独立储能项目全投资收益率突破6%,经济性显著增强。2025年前三季度,我国储能电池出货量已超430GWh,大幅超越2024年全年水平;预计2026年国内新增装机将达220GWh,同比增长约47%。
海外市场同样呈现高速增长。欧洲能源自主战略推动户用储能渗透率突破30%,大型储能项目收益率提升至10%-15%。美国在《通胀削减法案》与AI算力需求双重拉动下,数据中心配套储能需求快速增长。英伟达已将储能列为AI数据中心的必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储能需求将突破300GWh。
产业链视角:中国制造主导全球市场
全球储能上游制造环节高度集中于中国。截至2024年,中国在储能电芯与系统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超过93%和76%。在强劲需求拉动下,电芯企业产能利用率普遍超过80%,上游材料如六氟磷酸锂、磷酸铁锂等出现结构性紧缺,开启新一轮涨价周期。
新能源汽车中游:供需改善驱动盈利修复
经历两年下行周期后,新能源汽车中游行业预计将于2026年步入量价齐升阶段。全球锂电池出货量增速有望回升至20%-25%,增长动力来自新能源汽车市场回暖、储能需求释放及交通电动化场景的全面拓展(包括800V高压快充车型渗透、重卡与工程机械电动化加速、低空经济与机器人等新兴领域需求)。
产业链盈利呈现梯度修复特征:头部电池厂商凭借较强议价能力与高稼动率已率先实现盈利改善;正极环节在成本压力缓解与海外需求拉动下逐步修复;负极领域,第四代硅碳技术预计2026年实现规模化应用;电解液与隔膜环节则通过海外布局与产品升级打开利润率修复通道。
电网投资:能源转型下的第二增长曲线
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快速提升,对电网输送能力、调峰能力和安全稳定性提出更高要求,推动电网投资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十五五”期间,国内电网投资预计将以年均7%的复合增速稳步提升。主网领域,非特高压板块表现突出;特高压预计每年核准3-4条直流线路;配网侧以智能化转型为核心,配电自动化覆盖率目标提升至90%。
海外市场已成为重要增长引擎。2024年全球电网投资规模达3900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首次突破4000亿美元。变压器、高压开关等一次设备出口增长显著,东南亚、中东等地区需求增速超过20%。
三、航空航天:内需筑基、外贸扩张与民用反哺的三轮驱动
2026年作为“十五五”规划开局之年,航空航天行业正步入由内需、外贸和民用三股力量共同驱动的战略机遇期。
内需市场:国防现代化筑基
国内需求在国防预算连续三年保持7.2%稳定增长的支撑下,展现出强劲韧性。增长动力正从传统装备向“新域新质”战斗力集中,高超声速武器、无人作战系统及AI赋能的智能化指挥系统成为投入重点,推动现代防务体系向“分布式杀伤链”等新型作战模式演进。俄乌冲突的实战经验进一步验证了低成本、可消耗装备的战略价值。
外贸出口:成本优势打开国际市场
在全球军费开支创下冷战后新高的背景下,我国特种装备凭借显著成本优势,正加速开拓国际市场。
技术外溢:军民融合催生新增长极
尖端军工技术转化催生了多个万亿级新赛道:大飞机产业进入批产阶段,C919年交付量有望突破50架,带动国产发动机与航电系统升级;商业航天进入应用爆发期,低轨卫星组网常态化与手机直连卫星技术规模化商用,开启千亿级地面终端市场;低空经济随着eVTOL适航认证加速和无人机物流常态化运营,从概念走向现实。
在“内需筑基、外贸扩张、民用反哺”的三轮驱动下,航空航天产业链正整体从“技术突破”迈向“业绩兑现”新阶段。“航天强国”目标明确纳入“十五五”规划,“一带一路”为军贸出口提供便利,新基建对民用领域形成资金支持,共同推动行业迈向更具韧性的全面成长新阶段。
四、生物医药:创新出海与内需改善构筑双轨格局
生物医药行业在创新药出海提速与内需政策缓和的共同作用下,2026年将呈现“科技进取+传统防守”并存的哑铃型投资机会。
创新出海:从数量积累到质量跃升
创新药国际化进程正迈入新阶段。2025年前三季度License-out交易达103笔,总金额920.3亿美元,同比增长77%,其中跨国巨头(MNC)在中国的BD交易金额已占全球总额的39%。中国药企在国际学术舞台地位显著提升,2025年ASCO大会上中国企业口头报告占比达16%,ESMO大会中国产新药的LBA数量较2024年增长2倍,ADC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成为核心输出品类。头部企业如百济神州预计在2025-2027年间陆续实现扭亏为盈,ADC、小核酸等前沿方向正成为战略突破口。
CXO行业:全球研发回暖与技术升级驱动复苏
全球医药研发投入预计从2024年的2776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4761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9.4%。在美元降息背景下,全球医药投融资逐步回暖,头部CXO企业纷纷上调业绩预期。CDMO产能向中国转移趋势日益清晰,叠加ADC等新技术商业化订单放量,预计龙头企业海外收入占比将继续提升。
医疗器械:脑机接口与高端设备双突破
脑机接口领域进入爆发期,Neuralink估值达90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实现3000电极通道植入以恢复盲人视力,国内企业如三博脑科等积极布局。同时,迈瑞医疗等龙头企业的高端设备在海外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叠加国内招采恢复与库存周期结束,形成内外共振增长态势。
内需市场:政策优化与支付多元化托底
集采政策转向质价均衡。支付结构更趋多元化,2025年医保谈判共有310个产品通过形式审查,商业保险创新药目录覆盖121款目录外产品。AI与医疗融合加速落地,药物发现周期缩短40%,基层AI影像诊断渗透率已达25%。
传统板块:防御属性与改革红利并存
医药国企改革推动血制品、中药等低估值资产价值重估,龙头企业分红率超过30%。宠物医疗国产替代进程加快,反刍动物疫苗等新兴领域为差异化布局企业提供高增长潜力。
总体来看,“创新突破引领增长、传统板块提供安全垫”的双轨格局,将构成2026年生物医药行业的核心投资逻辑。
五、AI硬件:算力革命与终端创新驱动全产业链景气上行
在AI算力革命与终端创新周期深度融合的背景下,2026年AI硬件行业将迈入全产业链景气上行新阶段。
半导体:需求扩张与国产替代共振
在模型训练与推理需求强劲拉动下,AI算力芯片国产化进程明显加快。存储芯片行业迎来周期拐点,AI服务器对存储容量的大幅推升驱动价格触底回升。
ICT设备:算力基础设施量价齐升
服务器需求显著爆发,大模型训练推动单机柜算力跃升10倍,边缘计算节点增长30%。光模块向800G高速率迭代,渗透率突破50%。液冷设备因应高功率密度散热需求,市场规模突破300亿元,逐步成为数据中心标配。网络设备同步升级,AI数据中心交换机向800G演进,国产化率提升至35%,带动高端PCB、高速连接器等配套产业链协同成长。
消费电子:AI终端普适年开启
AI眼镜成为市场最大亮点,2026年全球出货量预计突破100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7%,有望成为下一代主流便携终端。AR/VR设备在教育、医疗等垂直场景持续渗透。中国企业在细分领域继续保持领先,扫地机器人凭借AI视觉导航与供应链优势占据全球47%份额,运动相机以技术性价比和渠道能力赢得80%市场占有率。
智能驾驶与机器人:临近商业化临界点
L3级系统陆续启动量产,2026年渗透率有望达8%。激光雷达单价降至500美元以下,规模化应用加速;域控制器需求显著攀升。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实现关键突破,感知层与执行层零部件进入量产前夕,为2027年后商业化落地奠定基础。
结语:在产业变革与时代浪潮中寻找确定性
2026年,这五大赛道在宏观周期与产业变革的共振中,展现出清晰的确定性投资逻辑。
从驱动因素看,这些行业在产业周期、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三个维度高度协同:有色金属处于“产能不足、需求扩张”的紧平衡阶段;电力设备迎来储能与新能源车的库存周期复苏;航空航天步入“十五五”战略投入期;生物医药处于创新药出海与CXO业绩拐点的共振期;AI硬件则处于技术扩散与商业化落地的爆发期。
政策面上,“十五五”规划对国防、新能源与科技创新的持续支持,为行业构筑了坚实底线。
技术层面,AI算力芯片国产化、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量产、ADC/小核酸药物迭代、商业航天应用爆发等突破,持续打开行业成长空间。
长期而言,这五大赛道不仅具备年度配置价值,更是中国经济从“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核心载体。它们既承载“硬科技自主可控”的战略使命,又契合“绿色转型”与“民生改善”的长期需求,有望在产业升级与全球竞争背景下持续释放价值,为理性投资者带来可持续的长期回报。
在不确定性成为新常态的当下,聚焦这些具备强逻辑、高壁垒与稳需求特征的优质赛道,或许正是穿越周期、把握未来的最优策略。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