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中国房价便踏上了漫长的攀升之路。曾经全国平均房价仅为每平方米两千元,到2021年已飙升至约一万一千元,累计涨幅高达五点五倍。而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惊人,从过去的每平方米三千元,一路飙升至最高时的每平方米六至七万元,二十年间涨幅超过二十倍。若在本世纪初购入数套房产,实现财务自由早已是囊中之物。
然而,好景不长,自2021年下半年起,国内房价出现了明显的转折。最初,郑州、石家庄、天津以及环绕北京的区域等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率先回调。进入2023年,连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也未能幸免,出现了补跌的现象。以上海为例,房价从高位回落超过三成。面对这番景象,各地纷纷取消了限购、限售政策,银行也将房贷利率下调至历史低点,首付比例也由原来的三成降至两成。
尽管政府出台了持续不断的救市利好政策,但国内房地产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截至2024年8月,全国百城二手住宅平均价格已连续第28个月环比下跌,当月跌幅为0.71%。与此同时,各地二手房挂牌量激增,多地已达到或超过15万套的门槛。上海的挂牌量高达18万套,北京约为15.57万套,重庆更是超过28万套,杭州也达到了16万套。二手房挂牌量的居高不下,无疑加剧了房价下行的压力。
面对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态势,不少网友开始担忧,目前市值两百万的房产,到了2030年究竟还能值多少钱?对此,知名企业家曹德旺曾直言不讳地表示,房子本身不过是一堆水泥砖头,并不具备多少价值,并建议拥有多套房产的家庭尽快出售多余的房产,以免陷入“卖不掉,租不出去”的尴尬境地。
曹德旺的言论 clearly 传递了一个信息:未来房子的价值将日益缩水。他建议趁着当前房价仍处高位,应果断抛售变现。他预测,到2030年,各地房价很可能将与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挂钩,回归其居住的本质属性,届时房产价格将远低于如今两百万的市值。
无独有偶,独立经济学家马光远也持相似的观点。他曾断言,中国房地产作为最佳投资品的时代已经终结,未来的房子将逐渐回归其居住属性。马光远的意思是,房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已不复存在。房地产市场将经历去泡沫化和去投资化的过程,逐步回归到一个更为合理的价格区间。
曹德旺与马光远的观点不谋而合,都指向一个结论:目前两百万市值的房产,到2030年其价值将大幅缩水,回归到当地居民普遍能够承受的价位。我们赞同两位专家的看法,现如今价值两百万的房产,到了2030年,其市值很可能大幅缩水。这意味着,如今投资购房的人,在未来六年内将面临巨大的潜在损失。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楼市已失去“只涨不跌”的赚钱效应。
过往,许多人购房的主要动力是房价年年大幅上涨。然而,自2021年以来,房价已开始持续下跌。经历了长达三年的调整,各地房价早已失去了吸引投机者的“赚钱效应”。普遍而言,购房者往往“买涨不买跌”,在房价上涨时蜂拥而入,而在房价下跌时则选择观望或退出。一旦投资炒房的需求消退,各地房价回归居住属性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第二,国内房价普遍存在泡沫。
尽管当前房价呈现下跌趋势,但与居民收入之比仍然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二三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普遍在20至25之间,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则高达40以上。这意味着,普通家庭需要倾尽所有积蓄,耗费毕生收入,才有可能购置一套房产。
更何况,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上涨之后,国内房价早已远远脱离了当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任何商品的定价都不可能长期背离其内在价值。因此,未来几年将是国内房价逐步回归合理价值区间的过程。
第三,居民收入减少及购房理性回归。
经历了三年多的疫情冲击,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人的收入下降甚至面临失业,已难以支撑当前的高房价。与此同时,疫情过后,人们的购房观念日趋理性,不再盲目跟随他人,而是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审慎决定是否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