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盘一砸,评论区、群里立刻变成“火山口”:
“机构又砸盘!”
“这是不是中期调整的开始?”
“都怪谁谁谁发了个利空!”
但如果你把K线缩小一点,看的是“指数”和“趋势”而不是“自家那几只股”,周二这种走势,更多只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一次震荡回调:
沪指收报 3939.81 点,跌 0.81%
深成指收报 13080.49 点,跌 0.92%
创业板指收报 3069.22 点,跌 1.16%
三大指数都是一个字:跌,但远称不上“暴”。
真正让人愤怒的,是两件事:
个股普跌带来的“体感崩盘”:
下跌个股超过 4100 只,局部板块(煤炭、电池、有色)甚至出现多只跌停,这种“账户层面的冲击”远远大于指数层面的跌幅。
情绪预期和现实的落差:
上周刚创新高,大家心里已经在默念“牛市、起飞、翻倍”。结果刚高兴没几天,账户就开始“回撤教育”。
情绪一落差,就容易把一次正常的盘整,当成“末日预警”。
如果你是指数基金、宽基ETF、行业指数的长期持有者,今天这种盘面——说得直白一点:
和“崩盘”没有半毛钱关系。
二、周二盘面:不是“中期大调整”,是“箱体里的正常回调”
先把结论放前面:
从指数层面看,今天的调整,不是“大级别掉头”,而是“在箱体里喘口气”。
位置上看:沪指连 3900 都没破
沪指收在 3939 点 上方,连 3900 点整数关口都没丢。
上周刚创出了近十年新高,短期高位震荡,本身就是技术图形上非常常见的“箱体+洗盘”阶段。
所谓“箱体盘整”,简单理解就是:
指数在一段区间里来回震,
不给你真正的趋势,
专门用来消磨耐心、清洗浮筹。
如果你把近期沪指画一个大致区间:
上沿:最近的高点区域(例如 4000 上下)
下沿:比如 3800–3900 这一带支撑区
今天的下跌,就是在箱体上沿附近的一次回踩,远没到“破位、转势”的级别。
结构上看:个股杀跌 ≠ 指数坍塌
下跌个股超 4100 家,
煤炭股集体调整,云煤能源、宝泰隆跌停;
电池板块大跌,华盛锂电、海科新源多股跌超10%;
有色股同样集体回调,海南矿业跌停。
但与此同时:
AI 应用概念强势:福石控股、宣亚国际 20cm 涨停;
半导体活跃:龙讯股份 20cm 涨停;
美容护理尾盘拉升:敷尔佳、芭薇股份等上涨。
这说明什么?
资金在结构上做切换和腾挪,而不是“整体撤退”。
指数跌不到 1%,但个股普跌,这更像是:
指数在高位“做平衡”,
资金在行业之间做大换手,
炒股的人很痛,拿指数的人更多只是账户回撤一点点。
节奏上看:这是“创新高后的必修课”
上周指数创新高后,如果一路不回头直线往上,那才真正要警惕“短期顶部”——因为涨得太快、筹码没洗干净,后面跌起来往往更狠。
今天这种创新高后的震荡、回踩,在趋势周期里反而是健康的必修课:
不回调,没法洗掉短期追高的筹码;
不震荡,指数没法蓄力再创新高;
没有这种阶段,牛市很难走得远。
从指数投资者角度:今天这根K线,更像是一句“正常呼吸”而不是“生病”。
三、指数 vs 个股:为什么我们今天一点也不慌?
很多人对我有个误解:
“你天天说大盘、说行业,是不是暗示大家去买相关股票?”
非常明确地说一句:我只关心指数走势,不研究具体股票,也不鼓励绝大多数人去炒个股。
1. 指数和个股,本质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个股:
公司经营、管理层、财报真假、行业竞争格局、政策影响、资金博弈……
一只股票涨跌,可以和大盘完全无关:
大盘涨,它照跌;大盘跌,它能崩盘;有时大盘跌,它还能涨停。
你要做的是“猜别人会怎么定价一家公司”。
指数(宽基、主流行业指数):
本质是“一篮子股票的打包”:几十到上千只股票,按权重组合在一起。
某些公司会退市、会凉,但指数会定期调整,把差的剔出去、把优质/更大市值的加进来。
你买的是“中国优秀资产整体的长期成长”。
一句话概括:
个股是“选谁会赢”;
指数是“买一堆,整体经济越跑越好,我就不亏”。
2. 为什么指数投资者,对今天这种跌法“不慌”?
短期波动,是指数“必须要经历”的路程费用。
你持有的是一个国家的主流资产组合,不是赌某个老板下周会不会出利空。
对指数来说,今天 -0.8%、-1%,属于正常的日波动范围,远不到需要情绪化的地步。
只要大逻辑没变:
中国经济仍在运转和升级,
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没有集体消失,
货币环境、资本市场改革仍在改善趋势中,
那么指数大方向向上的概率就依旧存在,途中这些上下 1% 的波动,只是路上的小坑。
四、如何用仓位管理,抵御这种盘中与盘后波动?——以“3900点补仓法”为例
很多人以为:
“你既然倡导长期指数,是不是就是满仓躺平、啥也不管?”
恰恰相反,长期主义不等于不作为,而是:
用有纪律、可重复的规则,
主动拥抱波动、利用波动,
而不是被波动情绪牵着走。
以大家提到的“3900点补仓法”为例,说说我理解中的逻辑结构。
1. 核心思路:用“点位+分批”来对冲情绪
可以参考的框架(非推荐,只是示例):
假设你的长期目标:
50% 核心仓位配置在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上证50等组合)。
当前沪指在 4000 上下震荡,你已有一部分仓位在场内。
你可以设定类似的规则:
第一道观察线:3900 点
若指数在 3900–4000 之间震荡:
不加仓也不减仓,主要工作是“持有+观察”,管好情绪。
若有效跌破 3900 点
跌破 3900:买入 10% 计划资金
跌至 3800:再买 10%
跌至 3700:再买 10%
可以视作一次“相对便宜价”,开始分批加仓。
比如:每跌 100 点,加仓总资金的 10% 左右:
这样既避免了“一次性抄在半山腰”,又能自动利用更深的回调做成本摊薄。
如果根本不跌破 3900
那就说明前期你已有的仓位继续享受高位震荡甚至再创新高,不买也行。
没触发你的规则,就是“用耐心管理自己”,而不是“非得做点什么”。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规则要提前想好,不在盘中临时编;
点位是辅助,前提是你认同长期牛市逻辑;
分批是核心,不要迷信“精准抄底”。
2. “预测不了行情,还不能应对行情吗?”
你我都预测不了:
明天是先跌后涨,还是先涨后跌;
这根阴线后是立刻反弹,还是再磨两天。
既然预测不靠谱,那就换个思路:
不用预测,用“应对方案”取代“猜行情”。
盘中杀跌:
不需要盯着每一根1分钟K线,只问自己:
“距离我下一档加仓规则,还有多远?”
盘后看账户回撤:
不要问“为什么跌这么多”,
只问:“按我的仓位规划,这次跌,触发什么操作?还是只需要啥也不做?”
你会发现:
一旦你把自己从“猜涨跌”切换到“执行计划”,情绪自然稳定下来。
五、周三会不会来一波大调整?——从长期牛市逻辑看短期节奏
先说观点:
从目前走势和结构来看,周三继续大幅杀跌的空间并不大,但短线怎么走,不是长期指数投资者的关键问题。
我们可以按两个维度来看:
1. 从周三节奏来说:更可能是“震荡消化”而非“二次暴打”
今天几个现象值得注意:
指数跌幅不大,但情绪已经很炸,
说明浮躁筹码在快速被洗出去,对后续反弹反而是好事。
市场提到的一个积极信号:
证券、科技板块并没有继续大跌,部分个股已止跌反弹。
在过往行情中,券商和科技往往是“风向标”板块,它们不继续杀,意味着资金的风险偏好没有被彻底打断。
缺口、技术形态上看:
很多短期技术派盯着的“回补缺口”动作,今天已经完成得差不多,
没补的那一小部分,也未必非要当成“必须要回踩的命门”。
因此:
周三大幅继续杀跌,把今天这种调整升级为“中期顶部”的概率,并不高;
更大可能是:震荡、拉扯、试探支撑,再看外盘、情绪如何配合。
但我要强调一句:
即便周三再跌一根,中长期指数投资者也不必因此改变策略。
2. 从“牛市进程”看短期波动:这不是“牛市结束”的样子
真正的牛市顶部,往往有几个典型特征:
指数连续放量上冲,涨得异常“亢奋”;
板块轮动过快,几乎所有题材都轮过;
新股、垃圾股、讲故事股齐飞,连最差的公司都受追捧;
媒体、社交平台充斥“可以无脑买”的声音。
而当前的环境是:
港股在连续大跌,外盘也不平静,
A股情绪上一惊一乍,但整体并不处于“全民疯狂”的状态;
很多行业指数和个股的估值,并不在历史极端泡沫区。
从指数角度来说,现在更像是:
一个在筹备长期行情的中段,
正在通过反复震荡、频繁洗盘,
把短线客、情绪盘赶下车。
所以我并不认同“今天是中期调整开始”、更不认同“牛市结束”的说法:
牛市的终结,不会以“0.8% 的小跌+市场局部踩踏”这种方式出现。
现在的更多是“牛途中的折返跑”,而不是“从此长路往下走”。
六、如果你是持有指数基金,现在应该怎么做?
先分清一点:
如果你主要持有的是:大盘宽基指数 / 核心行业指数
——比如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中证红利、消费、医药、科技ETF等
那么面对今天这样的调整,我的观点很简单:
不需要恐慌,更不需要被情绪带着瞎操作。
可以参考的态度:
问逻辑,不问涨跌
问:你买这些指数的初衷变了吗?
问:你看的是 3–5 年,还是每天的波动?
问:你持有的是“公司整体组合”,还是一两只命悬一线的个股?
只要初衷没变、长期逻辑没变,
那今天这根调整K线,在5年的时间维度里,连噪音都算不上。
仓位不过激,心态就不崩
如果你是全仓梭哈,抗波动能力很差,今天哪怕跌 0.8% 你都睡不好。
如果你仓位合理、有预留子弹、有加仓规划,那么今天这种幅度,只会让你默默记下:
“好,离我第一档加仓点位,又近了一点。”
你不买个股,想亏钱都难很多
很多人被今天的 30 多只跌停吓到了,但请扪心自问:
如果你压根不买这些高波动个股,
只是每月定投或者逢回调买指数,
那今天这场“股民的怒火”,和你实际资产净值的关系——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紧密。
指数基金不能脱离股票存在,
但指数投资和直接炒个股,是两码事。
七、结尾:短期的怒火,终究要让位给长期的认知
生气有什么用?
股市不是比谁脾气大,也不是比谁嗓门大,
最后比的只有一件事:认知 + 执行力。
如果你每天盯的是自己的那几只股,涨一点兴奋、跌一点崩溃,
那市场的每一次震荡,都会是情绪灾难。
如果你把视角拉长,看的是指数、行业、经济的整体演化,
把策略放在“长期持有+有纪律加仓”上,
那这种震荡,只是帮助你在未来回头看时,
默默感恩一句:“庆幸当时没被吓下车。”
牛市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次‘下跌+犹豫’拼出来的。
长期收益里,有一大部分,恰恰来自你今天坚持不卖、坚持不乱动、坚持按自己的节奏慢慢买。
所以,如果你是指数基金、行业指数的长期投资者,
对周二的行情,我只送你一句话:
把情绪关掉,把时间拉长。
短期波动,是长期盈利要付的学费,
交过了这笔学费的人,未来往往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