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最近,美国商业杂志《CEOWORLD》刚放出来2025年全球300大富裕城市排行榜,直接把全球城市的经济家底摆到了台面上,日本东京拿了第一,GDP冲到2.55万亿美元,把常年霸榜的纽约都超了,而咱们中国,只有上海挤进了前十。
美国这份榜单就认GDP这硬指标,看似是一串数字,实则藏着全球经济的风向。东京凭啥稳坐头把交椅?纽约咋就松了手?上海这“独苗”前十席位,是实至名归还是险之又险?
全球城市的“顶流之争”里,东京和纽约斗了几十年,2025年这份榜单终于分出了明确胜负,东京以2.55万亿美元的GDP登顶,比纽约的2.49万亿多了600亿,这也是近十年东京领先最多的一次。
《CEOWORLD》特意点了一句,东京能赢,靠的是实打实的产业硬实力,不是碰运气,作为日本经济的“心脏”,东京的经济从来不是“单条腿走路”。三菱、丰田这些跨国巨头的总部扎在这,带起了一整片产业集群,东京湾的临港工业区里,高端制造流水线24小时转。
新宿的金融街里,资本运作支撑着企业扩张,就连涩谷、银座的商圈,随便一个周末的消费额都能顶上一些小国的月GDP,单说汽车产业,丰田在东京周边的研发中心一年砸超百亿美金搞创新,上下游的零部件企业跟着喝汤,光这一个产业就占了东京GDP的12%。
反观纽约,如今经济有点“偏科”,华尔街握着全球近三成的金融交易,确实牛,但太依赖金融服务业也藏着风险,记得2024年美国金融业一波动,纽约GDP增速直接掉到1.8%,这就是被东京反超的关键。
更关键的是,纽约的科技人才最近有点“跑”,硅谷那边给的研发条件更好,生活成本还低,不少科技企业把分部迁了过去,创新资源一分流,增长动力自然弱了些,东京还有个隐形优势是人口,它的都市圈住着3700多万人,占了日本总人口的三成。
再加上日本60%的高端人才都往这挤,这些人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搞创新,2024年光这些新兴产业就给东京贡献了3000亿美金的产值,成了新的增长引擎,这么看东京赢纽约,是产业均衡对单一依赖的胜利。
除了东京和纽约的较量,全球富裕城市的第一梯队已经摆得很清楚了,洛杉矶以1.62万亿美元稳坐第三,这座靠好莱坞和航空航天起家的城市,现在又靠特斯拉这些新能源企业翻了身,2025年新能源产业占GDP的比重都到8%了。
紧跟着的伦敦和首尔,一个拿1.47万亿排第四,一个凭1.42万亿占第五,俩城市都是“服务业大佬”,伦敦的金融、法律服务占GDP超七成,首尔更狠,三星、SK海力士的半导体技术攥着全球近四成市场份额。
巴黎、芝加哥、大阪这三座城市,构成了前十的“中间力量”,GDP分别是1.39万亿、1.25万亿和1.19万亿,巴黎靠奢侈品和旅游业回了血,1年接待了近9000万全球游客,消费直接拉涨了5.1%。
芝加哥作为美国中部的“交通枢纽”,物流和制造业没掉链子,数字化转型也跟上了,传统工业城硬是活出了新样子,大阪则靠着和东京的产业互补,在电子零部件制造和商贸上发力,成了日本关西地区的经济支柱。
研究报告里有组数据特震撼,这十座城市的GDP加起来,占了全球GDP的32.7%,快到三分之一了,这背后其实是全球资源都往核心城市聚,这些城市有好的营商环境,有优质的人才和资本,自然能把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都攥在手里。
再看地域分布,前十里亚洲占4个,分别是东京、首尔、大阪、上海,北美占了3个,分别是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欧洲2个,分别是伦敦、巴黎,这和十年前“欧美说了算”的局面完全不一样,明摆着亚洲经济的分量越来越重了。
在这份榜单里,中国城市的表现最让咱们关心,上海以1.15万亿美元排第十,是唯一进前十的中国城市,北京差了一点,1.1万亿美元排第十一,就差500亿没能挤进去,从数据看,上海这“第十名”既显实力。
上海的底气在于“够开放”,作为中国最大的外贸港口和金融中心,自贸区2024年进出口总额破了6.8万亿,占全国的12.3%,陆家嘴聚着上百家跨国银行的地区总部,股票、债券交易量连续五年全球前三。
科创方面也没落下,张江科学城的芯片企业已经能自己量产14纳米芯片了,2024年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24.5%,可以说上海是目前中国能和全球顶尖城市掰手腕的“经济名片”之一。
北京排第十一,看着可惜,其实是城市定位的选择,作为首都北京聚着全国90%的央企总部、70%的互联网大厂,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的41.2%,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前沿领域的专利,占了全球的18%。
为啥差一步进前十?主要是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把一些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迁了出去,GDP总量增速自然受了点影响,但论发展质量,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研发投入强度都比上海高,未来冲前十的潜力不小。
不过,美国这个榜单不只是排个名,更藏着不同城市的经济逻辑,俄罗斯的莫斯科以0.976万亿美元排第十七,16名是新加坡,俩城市就差0.012万亿美元,几乎是“肩并肩”。
莫斯科能有这位置,全靠它是东欧的经济中心,俄罗斯40%的工业产值、50%的金融资产都在这,就算国际环境有波动,能源、军工这些核心产业也能稳住基本盘。
新加坡和莫斯科的差距,刚好说明城市发展路数不一样,新加坡就570万人,靠“自由港+金融中心”的定位,硬是拼出了近万亿GDP,是全球资本的“避风港”,莫斯科则靠着俄罗斯的大市场和资源,走“区域核心+产业集群”的路子,俩城市数字相近,活法完全不同。
不过单看美媒这榜单只用GDP论“富裕”,也有点片面,比如北欧的斯德哥尔摩、奥斯陆,GDP没进前三十,但人均GDP超12万美元,民生福利、环境治理都是全球标杆。
咱们中国的深圳、广州,GDP没上海、北京高,但人口吸引力超强,2024年深圳常住人口涨了28万,是上海的3倍,这说明“富裕”从来不是一个标准,居民过得好不好、产业能不能持续、创新活力足不足,都是衡量城市实力的重要标尺。
对咱们来说,美媒这份榜单更像一个城市发展的“参考坐标”,东京的产业均衡、纽约的金融优势、上海的开放活力,都能给不同城市的发展提个醒,上海的“第十名”不是终点,是咱们中国城市往全球产业链高端走的起点。
北京的“差一步”也不是遗憾,是在“规模”和“质量”之间选了更长远的路。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肯定会有更多中国城市挤进这份榜单,而这些城市的成长,终会让中国经济在全球更有分量。